.

李银桥不愿做主席卫士却跟了他15年,离开

导语

作为主席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这个名字已为今人所熟知。

当他和当年主席身边的服务员,自己的终身伴侣韩桂馨到各地讲述“毛泽东的故事”时,台下总是座无虚席。讲到动人之处,李银桥总会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台下的人更是泪眼朦胧,掌声不绝。

而每一次,当他从自己与主席的相识开始讲起时,总是会想:假如当时真的遂了自己的心愿,没有做主席的卫士,而是成了一名上阵杀敌的将士,现在的自己将会如何呢?

然而,与主席分别时的情景,总不让他忍心继续遐想下去。

他的思绪,又飞回了五十多年前。

被任命为“主席卫士”,他却紧锁眉头笑颜不展

事情还要从年说起。

那一年,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天边已有一丝胜利的曙光;那一年,20岁的李银桥已经是周总理的卫士。

身为武当俗家弟子的他,11岁时便因卢沟桥事变爆发而毅然参加八路军,如今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来到延安,他先去了宝塔山,为了去摸一摸宝塔,数一数宝塔有几层。

延安对他来说,是革命圣地,更是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因为年纪小,李银桥一直被安排在后方做勤务员。这次来到延安,他的心中怀着小小的期待:会不会见到毛主席?会不会安排我上阵杀敌?

毕竟,从11岁参军起,上战场保卫国家就一直是李银桥的梦想。

而到了延安不久,他就被安排到周恩来身边。周恩来很喜欢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以后条件好了,就送你去读书!”

身为卫士要做的事情并不容易也不简单,更何况是在延安,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机警。头脑敏捷的李银桥却总能圆满完成任务,没有辜负周恩来的厚望,身边的人也无一不赞美他是个踏实肯干的好同志。年轻的李银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心里也美滋滋的。

他逐渐领悟到了之前政委找他谈话时,为什么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当勤务员并不简单呐!做好了,一样能为保卫祖国、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出力。”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酣睡中的李银桥没有想到,当时的周恩来实际上是在为主席物色卫士;他已经通过了考察,即将被派往毛主席身边。

那是一个夜里,周恩来郑重地送了他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叫他多加珍重,往后好好学习;正在他不明就里时,第二天就有小战士激动地来叫他赶快起床了。

“怎么了?急成这样?”李银桥赶快穿戴好衣服走出房门。

“快走吧,银桥哥!叶参谋长要见你呢!”小战士连连拉扯着他。看来事情非同小可,李银桥正一头雾水,远处的纵队参谋长叶子龙已经朝这边走了过来。按照纪律,小战士向叶子龙报告问好之后,便自动走到了一边。

此时的李银桥心里隐隐有了猜测:昨天的礼物带着道别的意味,叶参谋长又是负责中央工作调度的,会不会真的要把我派往前线了……

他立刻精神抖擞起来,站得直直的,预备听叶子龙的指示。

“李银桥同志,这几天你辛苦了!”叶子龙说,“周副主席对你非常满意,特意提出表扬,你申请下部队的事情我们也认真地考虑过了。”

李银桥紧张得不敢出气,他觉得自己的梦想近在咫尺了。

“但是现在的形势你也了解,大战迫在眉睫。”叶子龙顿了顿,放低了声音,“所以,中央决定交给你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担任毛主席的卫士!”

李银桥愣了愣,他还沉浸在那个“但是”里没回过神。半晌,他才说:“首长,这……我怕我干不好,而且我干这个工作太久了。”

叶子龙只当是他害怕任务太重,连忙劝慰道:“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年轻人不要畏难嘛!再说,主席很和蔼的,他亲自指明要你,可不能辜负主席一番心意啊!”

李银桥只好道:“组织的命令我一定服从。”

看着李银桥为难的样子,叶子龙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想了想说:“这样,我们回去再和主席汇报一下你的想法,研究一下。”

这一夜,忐忑的李银桥没有睡好。

签了“君子协定”,却最终跟了主席十五年

第二天,叶子龙为李银桥带来了主席的口信:“不用考虑别人了,就是他。”

李银桥虽然有点失落和紧张,但转念一想,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不服从组织安排,影响集体。“李银桥,你11岁就参军,怎么现在退缩了!”他在心里教训了自己一番。

他立刻立正敬礼,郑重地接下了这个特殊的任务。

然而,当他见到主席时,却发现主席并不理睬自己,只是自顾自往前走,不接他的话,也不愿看他一眼。李银桥的心里打起鼓来。

他试着伸出手上前搀扶主席,却也被主席甩开。李银桥的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主席一定是听了参谋长的汇报,对我不满意了!

即使身为卫士,彼时的他也只是个20岁的愣头青。塞满心事的他,在遇上炸弹来时甚至只记得趴下,而忘了保护主席。

内疚又自责的李银桥,只好找到周恩来、阎长林等人寻求帮助。然而,他们都告诉他:主席是很宽厚的人,没有和他们说过什么他的不是。

“你呀,就当是他在考验你吧!”周恩来笑着拍了拍他的肩。

李银桥将这句话铭刻在心:这点考验都经受不住,怎么上战场?没想到,主席却先来找他说话了。

那时,他正陪着主席散步。突然,主席一扭头,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李银桥一惊,立刻立正,响亮地回答:“报告主席!我叫李银桥!木子李,金银的银,过桥的桥!”

“‘李银桥’,不错。你怎么不叫‘金桥’呢?”主席笑了。

“报告主席,金子太贵,我叫不起。”李银桥认真地回答。主席听罢哈哈大笑:“这个小同志还蛮幽默的嘛!——愿意来我这里工作吗?”

李银桥一急,到嘴边的“愿意”一个拐弯,多了个字:“不……愿意。”话音刚落,脸便涨得通红。

气氛顿时冷下来了。主席顿了顿,咳嗽两声,用温和的语调说:“能讲真话就好。说一说,为什么到我这里就不愿意呢?”

李银桥鼓起勇气,直率地说:“主席,我并不是对您有意见,只是我从参军就一直在首长旁边做勤务工作,干得实在太久了。以前我知道是因为我年纪小,现在我也大了,我想下部队,去前线打仗。”

主席听完,没有表态,只是轻轻地点着头。半晌,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中了你吗?”

李银桥摇摇头。“三月份,打胡宗南,记得吗?胡宗南气得不得了,叫了七个旅的兵力追着我们中央直属支队。我当时坚持不打败他,不过黄河,最后僵持在河边,记得吗?”主席缓缓地掏出一支烟,李银桥立刻掏出火柴擦亮。电光火石间,记忆也一并被照亮,他睁大了双眼。

对的。主席一思考,就要抽烟,可是当时雨中行军,翻了半天才找到一支没被打湿的烟。卫士为主席头上遮起一条棉被,然而在风雨中,烟怎么也点不着。

“那时候你还不是我的卫士,但你就像今天这样,一下窜过来,在雨里把火柴擦亮了,点着了烟。”主席抽了一口烟,赞许地看着他,“我想通了,仗打赢了,也记住你了。你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李银桥惊呆了。他说:“没想到您还记得……”

“所以,咱们订个‘君子协定’,就当我借用你半年,你看怎么样呢?”主席抽罢最后一口烟,温和地笑着看着他。

李银桥深吸了一口气。他立正站好,响亮地回答:“听从首长安排!”

彼时的他一定没有想到半年之后发生的事情。当他给主席送茶,准备出去的时候,主席却叫住了他:“银桥……还想走吗?”

李银桥咬咬嘴唇:“……想走。”他知道主席喜欢听实话。

主席叹了口气:“去吧。咱们都是‘君子’,我向来不食言。”

李银桥心里突然泛起一股不舍。他连忙道:“主席,我不是这个意思,您看,您同意我走了,这不就是前面的约定结束了吗?您要是还需要我,可以继续‘借’我。”

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半年里主席教他读书,给他讲革命的道理;是主席那次和他带着李讷出去,他们随手捡树上掉下来的枣子吃,主席教导他们“不要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要让人以为我们解放军摘老乡的果子”;是主席看见他和韩桂馨年龄相仿又互相爱慕,主动说“你们要互相帮助”,看见他们脸都红了,自己笑起来为他们解围……

他自小在外练武,参军的决定也是自己做的。主席在他身边,仿佛一位姗姗来迟的长辈。

而年,主席再找到他商量“借”人,借到打败蒋介石时,李银桥一字一句地说:“主席,您不用商量借的事儿了。我打破‘君子协定’了。”

主席眉头一皱,却听见他说:“我决定了,不走了。”

陪伴多年终有别日,主席痛哭:舍不得你

李银桥这一待就是足足十五年。

十五年里,主席和他越走越近,成了他的良师益友;他也彻底领悟到了,在首长身边做卫士和亲自上战场同样光荣,有时甚至比带兵打仗还要危险。

毕竟,敌人虎视眈眈的一直是核心;无声的对决,也不比硝烟弥漫的战场轻松。

而在主席身边,李银桥自己也逐渐成长起来。

二十岁的时候,主席看出他和韩桂馨互相爱慕,百般暗示他们“互相帮助”。那年代的青年男女大多含蓄,不愿直接吐露心意。

所以,当家里相亲的家书送到他手里时,李银桥一时蒙住了,不知该怎么办。

主席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银桥,直接拿去问问她该怎么办不就行了?你呀,还是在这方面不开窍。”

也是因为这句指点,两人才能认识到彼此的心意,最终走到一起,成就一段佳话。

二十三岁时,他偶然得知中央直属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正在招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非常动心,想去补习一下文化知识,却又怕主席舍不得他,因此向主席保证学完就回来。

没想到,主席爽快地同意了:“年轻人,多学点文化知识是好事!好好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对待晚辈,主席一向十分爱护。然而,主席也曾经批评过他。

那一次主席在窑洞里工作时,窑洞前正好有一台碾子。正值秋收,老乡们的碾子不够用,有人带着粮食到主席的窑洞前磨粮食。渐渐地,来的人越来越多,声音非常嘈杂。李银桥觉得很打扰主席工作,想和老乡们沟通一下。

没想到,汇报给主席之后,主席却生气了:“银桥,我们在这里是借住,老乡们才是主人!要记住,是我们打扰了他们。”

李银桥顿悟,从此谨记主席的教诲: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

时光飞逝,一转眼到了年。主席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李银桥的心里也隐隐浮上了一层阴云。

他知道,离别的日子可能就要到来。

果不其然,随着精简机构政策的开展,李银桥也终于不得不离开主席,到其他的岗位去工作。他心里知道,这是国家的政策,必须响应;然而十几年风风雨雨过来,是主席看着他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如今一下要分离了,谁舍得呢?

他硬着头皮走进主席的办公室,先落泪的却是主席。

“银桥,你跟了我这么久,你和我像家人一样亲,我看着你长大……可是你一直跟着我,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李银桥的眼圈也红了。他勉强地笑了笑,开玩笑似地说道:“唉!当初我不愿意来,您一定要我来。现在我不想走了,您这是说的什么话……”

然而话音一落,他自己却更想哭。

“我舍不得你啊!你在我这地位高但是职务低,你应该出去多锻炼锻炼,多接触工农群众。到了新的岗位要尊重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会有大发展……银桥!我死了之后,你要到我坟前来看看啊!”

主席已是老泪纵横,李银桥早已哭成了个泪人。

他带着主席的嘱托,来到了天津公安局任职。他知道,这是新的“君子协定”:要勤勤恳恳工作,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及,在主席去世后,每一年他都会去祭扫,怀念自己和主席相处的时光,怀念自己生命中这位亦师亦父的伟人。

结语

每一次演讲结束,李银桥都会听见雷鸣般的掌声。

或许这位武当的俗家弟子,如果真的当初上了战场,可能会立下不少功勋,荣归故里;也可能战死沙场,为后人所怀念——但大概他不会朝夕与主席相处,不会遇见这位自己一生的良师益友,不会窥见伟人生活中的平凡一面,从而恍然大悟,何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而也正是那十五年教会了他,听从组织安排,做好本职工作,依然是一种光荣。

而如今,他依然坚持着他们之间的“君子协定”,一年又一年直到去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