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小时候,大人小孩都是盼望过年的,那时的年好像过得很有气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反而没有那种热闹而又真实的感觉了……虽然过年的意义都是辞旧迎新,可还是很怀念儿时那种过年的快乐……
小时候,大人总说“办年”,意思是把年当做一件大事来办的,这件大事就是买年货和操办过年的东西。而年货中最实惠的就是吃的东西了,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猪肉,这时,家里有养猪的人家就要开始杀猪了,找上几个人,把猪从猪圈里捆出来,放在案板上准备受死,这时,猪就会发出很大声的嚎叫,奇怪的是,这种嚎叫并不使人感觉凄惨,反而感觉很可笑,随着刀子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屎滚尿流的猪儿的叫声也慢慢停止了。这时,就要把猪放到事先烧好水的大锅里烫(长大后才明白死猪不怕开水烫这句话原来是真理)。然后,边烫边用刨子刮猪身上的毛,刮干净了,再把白白净净的猪架到案板上,在腿脚割个小口往里吹气,那时的猪肉是要扒皮的,直到吹成一个大皮球……小孩子则在那儿等,等猪开肠破肚要里面的小皮球,也就是猪尿泡,可以用来吹气茄子(气球),哈哈!现在想来,是不是因为这种观看杀戮的刺激才对以前的过年有着深刻的印象……
猪杀好了,就要把猪砍成两片抬到地排车上准备去卖了。这时,主人就要把猪头下水留起来,呵呵的说要“过个肥年了”,其中猪大肠头(肛门)要留给帮忙杀猪的,呵呵,也不知是什么规矩,反正我那个邻居四大爷经常帮人杀猪,每年过年他都吃到很多猪大肠。还有,猪尾巴也要肯定被哪个邻居要走,据说能治小孩流口水。卖猪肉,必须要带账本,因为都是一个庄上的兄弟爷们买肉,有钱没钱都要给。大伙边捏边评论看哪块肉肥,吃着能拉馋,然后眉开眼笑的砍一块提回家……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猪肉就是比现在的香,那时的猪吃的是野菜麦麸,要整整一年才能长成;现在的猪吃的是添加剂配合饲料,三个月出栏,肉质肯定不行了!
猪肉有了,其他的年货,就要赶集去买了,俗称“赶年集”,集平常是分“正集”和“僻集”的,一般都是隔天一正集,而年集则天天是集了。“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嬷嬷要个花手绢,老头儿要个钻天帽”——那时的童谣说明男女老少都是很盼望过年的,不只是为了添件新衣裳,更多是为了赶集时的乐趣。儿时印象中的赶“大集”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一路上,全是赶年集的人们,年轻人骑着“洋车子”(自行车)老头挎着“搽子”老太太挎着“掾子”,小孩子则三五成群的追着跑着,路上人来人往,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大集上,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买的、卖的,吆喝声、讨价声、遇到熟人招呼“赶集来、要钱不”的声音,每个人嗓门都很大,加上卖炮的摊子不时放挂鞭炮招揽生意……真是热闹非凡!小孩子则是使劲往人群里挤,兜里有提前要的压岁钱啊,先到卖鞭炮的摊子上去看看,买几个烟花,再买几个“气股子”最后别忘了买两毛钱挂的“小豆咂”(呵呵,很小的一种鞭炮,可以拆开放)。然后,再去买点零食,那时的零食,也就是花生、瓜子、圆枣子,还有一种象皮子一样的酸东西,想不起名字了,最喜欢的还是圆枣子,就是黑黑的甜甜的还有点牙碜的一种果实,现在没有了,最主要的是因为接下来要去看画书,吃圆枣子不用剥皮,不耽误事……
看画书,是我儿时的最爱了,集上有很多租看画书的,用一个木架子摆的琳琅满目,一分钱看一本,一毛钱可以看十二本,挑好几本打仗的,再挑几本神话的,就可以坐在小板凳上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大人也有在那看的,有时人多,就只能坐在砖头上看,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完全忘却了集市上的喧嚣,也忘了吃书包里的零食……看的差不多了,也感觉饿了,就到十字路口那个唯一的饭店去买包子,蒸包、煎包都是五分钱个,确实是香,一气能吃十个,现在还在向往那种大葱猪肉馅的美味。吃饱玩够了,也该回家了,临走别忘了买根甜甘蔗挑着书包……
回到家,就要开始放炮,平时玩的陀螺、纸片是没人玩了,大家都拿着一个冒烟的蒲棒放鞭炮,鞭炮要拆开放,而且还要在手上点着再扔出去,来个空中霹雳,这要求很高的技术性,那个小豆咂炮捻子很短很”机灵”不少人因此炸了手,我的手就炸过一回,当时就木了,后来肿了好几天。另外,放炮还有一种更刺激的玩法,那就是到厕所炸大便,那就是把鞭炮插在大便上,点燃后赶紧跑出来,等着厕所里那声沉闷的响声过后,就是各种天花乱坠激起民粪。玩这个一般都是用大炮,这样炸出来的效果才好,还有,捻子一定要长,一定要在炸之前跑
出来,要不然---曾经发生过小孩在厕所点着跑了,刚好有人进去解手,于是,杯具发生了,被炸成了粪青……反正在过年这段时间,哪个厕所的墙上都是斑驳澜澜……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时,大人们还在紧张的“办年”,因为年前出嫁的闺女要回家看娘,刚定亲的新女婿要来看老亲戚,所以买来的年货要加工好准备待客,农村习惯只有把女婿当做真正的“客”(读kei),因此要给予最好的招待。特别是“新客”初次上门,一定要找几个善饮者陪客,因此,无论谁家来新客,都会有主或客喝醉的事情,还好,那时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不必担心路上发生什么交通事故。
每家过年都要准备三件大事:蒸馍、过油、剁馅子(饺子馅)。蒸馍要蒸很多,要能吃到过完正月十五,甚至要吃到出完正月,因此,要用大笼蒸好几笼,馒头、豆包、菜包,我小时候最喜欢吃豆包馅,经常偷偷把豆包里面的馅吃掉,再把豆包对好放回原处,现在想起来还很可笑。蒸馍是件很隆重的大事,也是件体力活,因此,要全家一起来,奶奶、妈妈负责和面蒸馍,爸爸劈木材,爷爷烧锅,我要在开始蒸馍前放挂鞭炮以敬老天。蒸好了,还要放在外面凉凉,说是让老天爷先吃,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蒸了一天的馍,第二天就要过油和剁馅子了,过油必须要有丸子、酥菜,还有就是当零食吃的果子棒和焦叶子了,于是,整个院子就都飘散着一股浓浓的油烟香味,还有这时很多人拿着红纸让爷爷写春联了,又有了一股淡淡的墨香,还有剁馅子时烫萝卜发出的淡淡臭味,加上昨天蒸的馍散发的淡淡麦香,夹杂着鞭炮的硝烟味,一起在院子里弥漫,这就是亲切的真实的年的味道——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
年三十,大人们还在兴致勃勃的忙碌着,把屋子院子打扫干净,然后贴好对联,对联,是很讲究的———不光所有的门窗都要贴上,床腿上也要贴上“身体健康”;羊圈上“牲畜满栏”,门口的小树上“出门见喜”,拖拉机上是“载重万吨”,甚至连自行车上也要贴上“日行千里”,反正满院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爷爷是个老教师,这两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不断有邻居拿着红纸让爷爷来写对联,这时我也会照葫芦画瓢的写个大大的“福”字贴在墙上,自我欣赏老半天,有邻居连夸“好字好字”,我更是信以为真,窃喜不已……
奶奶要把剁饺子馅剩下的猪肉腌起来做成腊肉,妈妈要把今晚和明天吃的饺子包出来,因为大年初一是不能用刀的,所以,要包很多,最后,还要用包饺子剩下的一块面把刀刃包起来!饺子,还是叫“扁食”比较亲切,一定得是萝卜猪肉加粉条馅的,虽然萝卜剁馅的时候很难闻———每当烫萝卜剁萝卜的时候,小孩子都要跑出家门,说那有一股放屁的味道,呵呵,等萝卜成了扁食,却变成了一股奇香……
最盼望的还是晚上,大年夜才是过年最大的高潮,一家人炒上几个小菜,一定要喝点小酒,这时,大人也变得异常大方,把藏好的零食拿了出来,花生、瓜子,和当时唯一的水果,也就是皱巴巴的很黄很面的苹果,不过很好吃。还有一种美食就是买的那种看亲戚的果子,用纸盒包的,什锦的,里面的那种三刀子和两角蜜最好吃,甜的齁人,不过比例很少,剩下的就是果子棒了,这个不好吃,还不如自己家炸的好吃呢。把这些吃了一个遍,不等吃扁食,小孩子就都窜了出去,放烟花去楼!
放烟花,不能一个人在家放,一定要有观众共同欣赏,所有的小孩都集中在哪片空地上,轮流点燃炫耀自己的烟花,看着自己亲手点燃的烟花五彩缤纷冲上夜空,听着观众的喝彩,那种英雄感油然而生!这时,也会有大人端着一碗扁食边吃边看,边喊好边吆喝:离柴垛远点!因为发生过把柴垛给放着了事情,于是,半个村子鸡飞狗跳人声吵杂,家家的年夜饭吃的半半拉拉慌忙去救火,一家一桶水就把火扑灭了,虽然酿不成灾害,可是,大人们还是感觉这个年过的不太“素净”,因此,以后每次放花都要远离柴垛就成了规矩。
最容易引起失火的是一种叫“地老鼠”的小烟花,很小,也没有什么欣赏性,就是点燃后屁股冒着烟在地上漫无目的的乱转,有时会追的人乱蹦,很好玩,但如果不小心钻到柴垛里就不好玩了,于是,我们就把它转移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去放——那就是结冰的河面上(那时每年冬天都很冷),却发现这家伙在光滑的冰面上转得更快更有趣!
烟花放完了,只听有人喊“联欢晚会”到了,于是,就从冰面上一哄而散,涌向有电视的人家,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前已经坐满了人,一通乱挤之后,小孩就都坐到了前面,边看电视里有个大官在讲话,边听大人们在议论着这个是主席那个是总理,之后就是一群人排好队在唱歌,然后又是一群人在跳舞,接着又出来两个老头说相声,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我们也就跟着傻笑了一会,再看了一会,还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玩了一天也困了,回家睡觉吧!睡觉之前,还有一件大事不能忘,那就是向妈妈要压岁钱,兜里要装两块钱,这样睡觉才幸福!
也不知是谁先放的第一挂鞭炮,大年初一天刚微亮,村里就“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平时爱睡懒觉的我现在也赶紧爬起来,拿起昨天就准备好的最大的一挂鞭炮,挂在枣树上,小心翼翼地点着,一个急转身,就听震耳欲聋的砰啪声急促响来,退到堂屋门口,再伸头捂耳欣赏那刺目的闪光,心中犹在砰砰直跳!伴随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中,就迎来了新年!
每个人都穿着过年的新衣,给族家老人挨个拜年。拜年,是要正儿八经磕上两个头的。于是,有辈分长年龄大的老人就要早早做好准备,在堂屋大桌上摆上供品,点上一炷香,这是给老天爷准备的;在下面的小八仙桌上放几盘小菜,再开瓶好酒,拆盒好烟,这是给前来拜年的大人准备的;还要在一个馍盘里放上瓜子花生,这是给拜年的小孩准备的。细心的老太太还要在桌前的地上铺上几个麻袋,以免前来拜年磕头的人弄脏了新衣……
一早上,整个村里都是熙熙攘攘挨家拜年的人,而且要老大带头弟兄几个一同前往,家里有老人的,门口更是拥挤不堪了。前来拜年的人们互相问着好,然后一拨拨轮流进屋隆重的给老人磕头,接受拜年的老头快乐的招呼大家吸烟,有好喝的则一定要品上两盅,一早过来,也就有不少人已是满面红光略带酒意了。老太太则忙着招呼前来拜年的小孩子,总是叫错名字的夸着给自己磕头的小孩,然后往小孩兜里塞花生,不要——我们给族家的老爷爷老奶奶拜年,第一件事就是在他们早上放过的鞭炮屑里找没炸的大雷子,没捻的,可以掰开哧花,或者放在对窝子(石臼)里砸响。反正小孩子拜年,家串得挺快,头也磕的挺快,老太太忙不迭地说着“别磕了,小孩子长着吧”,我们已经飞快地磕完跑了,却听见身后传来大人们的大笑声……
拜完年,回到家妈妈正准备下扁食呢,这时,还要放上一挂鞭炮。于是,整个村子里又是一片鞭炮声,每家厨房里都升腾着扁食出锅时的白烟和香味。第一碗,要先放到大桌上,让老天爷先吃;第二碗,要放在锅台上,让贴在锅门口的灶王爷先吃。其实,他们只是吃那股冒出的热气,扁食一个都不少,最后还是我们吃。全家坐在一起,吃着新年第一顿饭,妈妈一定在昨天包的扁食里做三个与众不同的:谁吃到包有白糖的,预示以后生活会很甜蜜;谁吃到包有麦麸的,以后一定有福;还有一个包有五分硬币的,将来能挣钱。不论谁吃到,反正都是一家人吃到,大家都很开心,图个好兆头嘛!
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干活的,上学的孩子在这一天也是不需要做作业的,大人就在大路上拉呱下棋打扑克,小孩子还是成群结队窜来窜去。中午的太阳暖了,老头老太太也搬出藤椅坐在阳光下,饶有兴致听着屋檐下的冰溜溜有节奏的滴水声。偶尔传来零散的鞭炮声,惊飞了落在房顶的麻雀,也愈发衬托出了村子里的安乐和祥和————原来,喧嚣和宁静也是能够如此和谐的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儿时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