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阅读枣废名

北京儿童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49995.html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名

我当然不能谈年纪,但过着这么一个放荡的生活。东西南北,颇有点儿行脚僧的风流,而时怀一个求安息之念,因此,很不觉得自己还应算是一个少年了。我的哀愁大概是少年的罢,也还真是一个少年的欢喜,落日西山,总无改于野花芳草的我的道上。

近数年来,北京这地方我彷徨得较久,来去无常,平常多半住客栈。今年,夏末到中秋,逍遥于所谓会馆的寒窗之下了。我不知怎的,实在的不要听故乡人说话。

我的故乡人似乎又都是一些笨角色,舌头改变不过来,胡同口里,有时无意间碰到他们,我却不是相识,那个声音是那样的容易入耳……唉,人何必丢丑呢?没有法,道旁的我是那么感觉着。至于会馆,向来是不辨方向的了。今年那时为什么下这一着棋,我也不大说得清。总之两个院子只住着我一人。

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一架葡萄,不在我的门口,荫着谁之门,锁上了,里面还存放有东西。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

我的先生走来看我,他老人家算是上岁数的人了,从琉璃厂来,拿了刻的印章给我看。我表示我的意见,说,“我喜欢这个。”这是刻着“苦雨翁玺”四个字的。

先生含笑。先生卜居于一个低洼所在,经不得北京的大雨,一下就非脱脚不可,水都装到屋子里去了,——倘若深更半夜倾盆而注怎么办呢,梨枣倒真有了无妄之灾,还要首先起来捞那些捞什子,所以苦雨哩。

先生常说聊斋这两句话不错: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所以我写给先生的信里有云:“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以为惟有这个躲雨的人最没有放过雨的美。

……

这算是我的“苦雨翁”吟,虽然有点咬文嚼字之嫌,但当面告诉先生说,“我的意境实好。”先生回答道:“你完全是江南生长的,总是江南景物作用。”

我简直受了一大打击,默而无语了。

不知怎么一谈谈起朱舜水先生,这又给了我一个诗思,先生道:“日本的书上说朱舜水,他平常是能操和语的,方病榻弥留,讲的话友人不懂,几句土话。”

我说:“先生,是什么书上的?”

看我的神气不能漠然听之了,先生也不由得正襟而危坐,屋子里很寂静了。他老人家是唯物论者。我呢?——虽是顺便的话,还是不要多说的好。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

有一个女人,大概住在邻近,时常带了孩子来打枣吃。看她的样子很不招人喜欢,所以我关门一室让她打了。然而窗外我的树一天一天的失了精神了,我乃吩咐长班:“请她以后不要来罢。”

果然不见她来了。一到八月,枣渐渐的熟了。树顶的顶上,夜人不能及。夜半大风,一阵阵落地声响,我枕在枕头上喜欢极了。我想那“雨中山果落”恐怕不及我这个。清早开门,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昨夜的落地不算事了。

一天,我知道,前院新搬进了一个人,当然是我的同乡了。我望见他,心想,“这就是他了。”这人,五十岁上下,简直不招我的反感。——唉,怎么说反感呢?我这人是那样的,甚是苦了自己,见人易生反感。我很想同他谈谈。第二天早晨,我正在那里写字,他推开我的房门进来了。见面拱手,但真不讨厌,笑得是一个苦笑,或者只是我那么的觉着。倒一杯茶,请他坐下了。

他很要知道似的,问我:“贵姓?”

“姓岳。”“府上在哪里?”“岳家湾。”“那么北乡。”

这样说时,轮了一下他的眼睛,头也一偏,不消说,那个岳家湾在这个迟钝的思索里指定了一遍了。

“你住在哪里呢?”

“我是西乡,——感湖你晓得吗?你们北乡的鱼贩子总在我那里买鱼。”

失礼罢,或者说,这人还年青罢,我竟没有问他贵姓,而问,“你住在哪里呢?”做人大概是要经过长久训练的,自以为很好了,其实距那个自由地步还很远,动不动露出马脚来了。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夫人去年此地死了,尚停柩在城外庙里,想设法搬运回去,新近往济南去了一趟,又回北京来。

唉,再没有比这动我的乡愁了,一日的傍午我照例在那里写字玩,院子很是寂静,但总仿佛不是这么个寂静似的,抬起头来,朝着冷布往窗外望,见了我的同乡昂着他的秃头望那树顶上疏疏几吊枣子想吃了。

一九二九年一二月二九日

(选自《枣》,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凝练跳跃的语言交代了自己的生活近况,同时抒写了自己的心境,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情感细腻、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

B.小说中“我”和先生的对话以及“我”的书信内容,既增添了文人之间充满雅趣的生活气息,又为小说营造渲染了诗意优美的意境。

C.“这个节制,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我”的意思是说写文章如同做人,“不要多说”,要含蓄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否则文章意蕴会损失。

D.小说中写到“我”对故乡人的口音不满,结尾处又写到自己动了乡愁,可见“我”对故乡人和故乡的情感是爱恨交加、矛盾复杂的。

2.小说中多次写到“枣”,请分别分析其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

3.“散文化”是废名小说最明显的特征,请结合作品分析其“散文化”特点。

D

(1)“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枣树下贪凉”:交代了“我”的居住环境,暂居于此的身份,表现了“我”独处于此的诗意心境。(2)不许女人来打枣:表现“我”对这个女人厌恶的情感(结合下文对同乡的不反感),突出了“我”爱憎分明、任性直率的性格。(3)枣熟、枣落后我的欢喜:烘托出“我”诗情画意的生活心态和充满禅意的心境。(4)见了同乡望着枣子想吃了:表现“我”闲静的日常生活状态,烘托了“我”的乡愁。

(1)淡化情节。小说只写到“我”和先生对话、“我”赶走打枣女人、“我”和同乡交谈等简单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且都属于片段式生活的叙写,没有完整的情节链。(2)虚化人物。小说主人公“我”的形象只写其神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得充实饱满,其它人物更是淡化的形象。(3)营造意境。小说中对于枣树的三次描写,“我”和先生的对话,书信的内容,诗句的引用等都营造了一种恬淡如画,充满禅味的意境。(4)抒情味浓(诗化的语言)。小说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充满诗情画意。(5)“形散神聚”。小说三个故事貌似没有关联,互相独立,但都集中表达了“我”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呈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爱恨交加、矛盾复杂”错误,从文中来看,对故乡人口音的不满不能简单理解为“恨”,最终动了乡愁,表达的恰恰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深沉的爱。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物象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中“多次”“分别”说明考生要找出文中写“枣”的内容,针对不同的情节分别分析对“我”的作用。

(1)文章第三段说“我住的是后院,窗外两株枣树,一株颇大”“枣树、葡萄架下贪凉”,这里的“枣树”是“我”所住的“后院”一景,交代了“我”的居住环境,结合“……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可知,“枣树”之景还表现出“我”居住在这个地方的诗意的心境。

(2)中间写女人打枣,“有一个女人,大概住在邻近,时常带了孩子来打枣吃。看她的样子很不招人喜欢,所以我关门一室让她打了。然而窗外我的树一天一天的失了精神了,我乃吩咐长班:‘请她以后不要来罢’”,“我”不让这个女人打枣,体现出“我”对这个女子的厌恶,而下文写“我”对“同乡”“简直不招我的反感。——唉,怎么说反感呢?我这人是那样的,甚是苦了自己,见人易生反感”,两相比较,展现出“我”爱憎分明、率真任性的性格。

(3)写枣落时,“枣渐渐的熟了。树顶的顶上,夜人不能及。夜半大风,一阵阵落地声响”“我枕在枕头上喜欢极了。我想那‘雨中山果落’恐怕不及我这个。清早开门,满地枣红,简直是意外的欢喜,昨夜的落地不算事了”,面对枣子掉落,“我”是欢喜的,想到“雨中山果落”,这表现出“我”诗意的心态。

(4)文章最后写同乡望着枣,“抬起头来,朝着冷布往窗外望,见了我的同乡昂着他的秃头望那树顶上疏疏几吊枣子想吃了”,这里借助写同乡望着枣子想吃,间接表现“我”的乡愁。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重在抒情,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主要有如下特点:

(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虚化人物,散文诗化小说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营造意境,在散文化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就本文来看,这篇小说主要三个片段组成,一是“我”和先生的对话,二是“我”不让女人打枣,三是“我”和同乡之间的交谈,三个片段构成文章的整体,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淡化了小说的情节;从形象来看,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但文中并没有对“我”的形象外貌的描写,包括其他人物,都没有小说中鲜明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是虚化了小说里的人物。

(3)从意境来看,小说多次写到枣树,充满诗意和禅意,包括“我”和先生的对话,书信的内容等等,增添了文人之间充满雅趣的生活气息,又为小说营造渲染了诗意优美的意境。

(4)从抒情的特点来看,“豆棚瓜架雨如丝,一心贪看雨,一旦又记起了是一个过路人,走到这儿躲雨,到底天气不好也。钓鱼的他自不一样,雨里头有生意做,自然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平常也自负能谈诗的,只有这时,才甚以古人青锁对芳菲之句为妙了,多半是黄昏时,孑然一身,枣树、葡萄架下贪凉”,可见这篇小说的抒情意味很浓,充满了诗情画意。

(5)从散文的特点来看,文中的几件事看似无关,实则都围绕“我”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展开,可见多角度多侧面取材,但中心统一,展现了散文“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魏征文言文阅读:章得象古诗词鉴赏:重九赏心亭登高+秋思+游感化寺散文阅读:们吴堡小说阅读:小镇的阳光和月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