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软件,一天的热点纷至沓来,新闻标题吸引眼球,配图和视频跟文字相得益彰。
在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容易的现在,古早的报刊亭正在记忆里慢慢褪去。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校门口的报刊亭是GO妹每周必去的打卡地。
《意林》、《读者》、《故事会》、《花火》、《最漫画》可以说是枯燥高中时光的调味剂,再拿上一份《新女报》,笨拙而骄傲地认为自己窥探到了成人的世界。
如今,GO妹已经工作,那些曾经的报刊亭又在哪里?
坐标:上清寺报刊亭里已经没有报刊
在牛角沱公交枢纽站的对面,一个小小的报刊亭静静伫立,小小的门对外敞开,一开就是十几年。
熟悉的亭子里,也藏着熟悉的印记,门两侧整齐的码放着各类漫画,《阿衰》、《斗破苍穹》等书出镜率超高。
《爆笑校园》更是承包了GO妹初中的所有笑点。
侧门的下半部分则挂满了贴纸、玩具。
另一边,一兜子的面包提示着我,现在的报刊亭也干起了早餐店的生意。
报刊亭的正前方,是一整柜的香烟。
一抬头,棒棒糖吊在半空中俯视着你。
饮料被摆在烟柜上,方便过路的行人一眼就能看到。
更多的存货被阿姨整起码放在背后的柜子。
走远了看,整个报刊亭小但是有序,饮料、香烟、零食、漫画应有尽有,但唯独缺少一样——报纸。
报刊亭的老板是位健谈的阿姨,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10点收摊,全年只有春节休息一周,守着这片十几个平方的视野和这个亭子已经有十几年。
所以对于卖报纸这件事,她有绝对的话语权。
“现在哪像以前,以前是我们凌晨去进报纸回来卖,那个时候卖得好,后面卖得没有这么好了,就是报社的人每天给我们送来还是送了一段时间。”
“送来的报纸,没卖完是可以退的,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卖不出去,每次退着也很麻烦,干脆不卖了。”
而关于报刊亭没有报纸这件事,阿姨也觉得这是一种必然。
“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报纸生意越来越难,现在手机上看什么都这么方便,还有视频配合一起,哪个还买报纸嘛,基本上没有了。”
没有了报纸,为了维持阿姨口中这份喝稀饭的生计,饮料和香烟、零食便成为了报刊亭的绝对C位。
“水要夏天才好卖,冬天天气这么冷,哪个愿意喝冷水嘛。冬天烟好卖,冷起来又没得事情做,只有抽烟了撒,不然干撒子。”
在GO妹呆的这一个多小时,阿姨总共卖出去三包烟和两节电池,来买烟的也都是周围饭馆的熟人。
“混口饭吃罢了。”
为了拓宽收入,阿姨的儿子还帮她安了个充电宝。
“有人借一次,他们公司就给我返一点钱,用了一个月下来,赚的钱连电费都不够,这个月完了就把它撤了。”
看来看去,记忆中的报刊亭成为了功能复杂的存在,还有报刊亭真的在卖报纸吗?
坐标:枣子岚垭留给报纸的角落
凭借着以前的记忆,GO妹来到母校的门口,曾经我是这里的常客,现在看到摊主叔叔已经快认不出来。
可以说,这是GO妹找到的书的品种最多的报刊亭,整整一面墙的书让人找回了记忆中报刊亭的样子,但我同时也在担心:老板进这么多书,真的有人买吗?不会亏本吗?
“这些书没卖完全是可以退回去的,不然我也不会卖,路过的小学生有时候会买点漫画,大人就是买点看天下啊这种,跟之前比起来,也确实少了很多,如果说以前摆摊还能挣钱,现在摆摊就算是勉强糊口。”
跟其他报刊亭一样,这里也逃不过卖玩具、香烟、饮料的命运,但在GO妹观察的这一个小时内,小摊一单都还没开。
“没办法,竞争大,对面就是好几个小超市和小摊摊,生意啷个好得起来。”
报纸隐藏在这个摊的最下面被上面的一堆杂志挡着,不注意都还发现不了的那种。
报纸的价格从1.5元到6元不等,据老板说一天都不一定能卖出去一份,买的也都是那些年纪大的老人,再过几个月,也不做报纸生意了。
“没得法,没有人买,摆着占位置,他们送和退也麻烦。”
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粗糙的手感和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提醒着GO妹,这是一份不曾熟悉的手感,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的报纸是什么样子?跟GO妹一起来翻一翻年的重庆晚报。
当天的一些时政要闻是常规内容。
熟悉的福彩信息都是有专门的位置,定期更新,方便彩民核对。
电影上映场次当年还可以通过报纸查询呢,现在这些电影院还在吗?
还有征婚版块,粉红色的页面让人浮想联翩。
现在再来看以前的报纸有种考古的感觉,据说重庆曾有多家报刊亭,现在还剩下多少已经不可知。
以前畅销的《故事会》,也经历了没落,它能活到现在,对很多人来说也算是个奇迹。
曾经的上亿读者,现在只有几十万人了,网店的粉丝还不过万,想着都有点伤感。
报刊亭的没落,也是纸媒“黄金时代”结束的必然结果。曾经我们虽然没有发达的网络,但小小的报刊亭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快乐。或许有一天,报刊亭彻底消失,手机也会被淘汰,但读者里的那些好故事,手机中记录下的各个时刻,还是会提醒着你,你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过一个怎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