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俗丨粽有万般口味唯不减安康团圆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食俗”,粽子便是端午的时节食物。跨越千年历史的粽子,在新消费趋势的驱动下,不断迭代升级。今日之粽子,口味千万,甚至有网友戏称“万物皆可成粽”,就连固定组合的糯米,都可变化为晶莹剔透的冰粽。

一直以来,端午食粽包裹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虽然粽子的文化内涵随时代而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粽子的文化内涵“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种熟悉味道:让舌尖的各种口味,浓缩在一声真诚的“端午安康”里,回归朴素的“团圆安乐”。

端午粽内涵嬗变

从光宗耀祖到生活安康

闻一多先生曾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写道,“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据考证,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最晚是在晋代。端午时节,“烹鹜角黍”(西晋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所谓“角黍”,实际上就是粽子。比起粽子,“角黍”这名字显然更为形象。“角”道出了粽子的形象,“黍”则指的是粽子里的黍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称“角黍”。唐代,粽子开始使用“莹白如玉”的糯米;宋朝时,粽子里会加入蜜饯果品等,苏东坡的诗句“时于粽里见杨梅”可为证;元明之后,包裹粽子的菰叶变为芦苇叶,且加入了豆沙、枣子、松仁等更丰富的材料。

端午节吃粽子,自古便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它有两层含义,皆取谐音之意。一是“一举高中”,“粽”与“中”谐音。古时之人若想出人头地,科举考试是主要路径;另一层含义是“光宗耀祖”。“粽”与“宗”谐音。端午吃粽子,讨个好兆头,希望家族后辈们能争气,奋发图强,为家族繁荣昌盛而奋进。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能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与其丰富、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知名广府文化学者、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告诉记者,与北方地区不同,广府地区的端午吃粽习俗更多与水乡记忆中的龙图腾相关。“未食五月粽,未算过五月节。其重要寓意是,吃了粽子就‘龙马精神’‘龙精虎猛’。”他说,广州人将咸肉粽称之为五月粽,顾名思义,为过五月节即端午节所吃。赛龙夺锦则仍是广府端午习俗的不变主题,于扒龙船的挠手来说,都知道吃了咸肉粽上阵,“零舍(粤语,意为‘特别’)够气够力”。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就这样无声地渗透到端午吃粽子、扒龙舟等传统节俗活动中,悄然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歌颂与期盼。今日,这份期望更直白了。一句“端午安康”祝福语,一个可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