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威胁着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9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自年起,三峡人的治沙足迹就留在了腾格里、毛乌素等荒漠上,通过“光伏+治沙”模式,培植下一片片“光”之绿洲,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带来“三峡方案”。
时间:年
地点:毛乌素沙地东缘
一层薄薄的绿衣覆盖了原本的黄沙
拍摄:张对军制作:吕嘉欣
毛乌素沙地,横亘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地相邻处,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处人工“抹绿”的沙漠。
而位于毛乌素沙地东侧的三峡能源宁夏沙沟20万千瓦光伏电站,也是三峡人治沙的“第一站”。
“沙沟”,地如其名。没有人,没有庄稼,只有狂风吹出的道道沟壑,再被沙填满。
当地百姓有云,“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年秋天,“90后”张对军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以人生最好的年华来“治沙发电”。
办公室区域的植物栽植
拍摄:张对军制作:吕嘉欣
沙地里建光伏,沙撵着人走。走上个把小时,耳朵里都是细沙。
可更倔的是这群三峡人,硬要走出一条路。
一日三餐,离不开“土豆炖洋芋”。一盆水,洗脸洗手洗脚过三轮。
没有砖房,就住彩钢板房。瓢泼大雨,擂鼓似地隆隆砸向房顶。
直到现在,电站的外送线路仍然分布在山沟里。沙地无法行车,人们只能带着简易的工具,徒步几十公里行进巡检。
比起人,受风沙威胁更大的是光伏板。
“沙粒会遮挡组件,影响发电效率。组件表面砂粒分布不均,还会引起‘热斑’效应。大风卷起沙石,冲击光伏组件表面,影响整体稳定性。”张对军介绍。
年电站基本建成后,张对军一行人开始查资料、调研植被选种、平整场地。在光伏组件附近,他们将麦草或其他植物的茎秆插入地表,形成半埋半露的“草方格”,随风而起的沙粒因此被拦截、堆积,沙丘的移动速率也就减缓了。
一排排格子里,草籽开始萌发、生长。
张对军和同事们尝试过种沙蒿、植杨柴、栽老瓜头。沙蒿容易致人感染鼻炎;杨柴长得高,容易遮挡阳光;老瓜头贴着地铺开,极易被埋。终于,他们找到了形态和生境都合适的苜蓿。
夏天地表五十多摄氏度,植物不容易存活,他们只能等到秋季雨水稍微多一点时,赶紧撒籽。为了能让苜蓿在天冷前生根发芽,稳固根基,同事们在生产之余轮番检查,滚动补充,确保植被全覆盖……
光伏板下的稻草方格上,草籽开始萌芽
拍摄:张对军制作:吕嘉欣
八年一晃而过,这群三峡人在一片黄沙中,成功建成并运维了总装机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万千瓦时的光伏电站,不但送宁夏省内消纳,也外送到了山东和浙江,成为“西电东送”电源之一。
如今,占地亩的光伏组件阵列,为他们精心培育的植物筑起了坚固的屏障。夏秋季节,苜蓿花开,紫色一片。
而这个曾经“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的地方,“现在已经看不到水土流失了。”张对军一脸自豪。
宁夏沙沟光伏电站首“演”成功后,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在内蒙古、山西、青海、甘肃等荒漠化地区不断复制和推广这一治沙模式,张对军和同事们也会到其他光伏治沙项目上分享经验。“‘光伏+治沙’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我们期待着整个环境越来越好。”
今年春天,张对军的“小棉袄”女儿满两岁了。和父亲视频时,她不懂蓝色“阵列”是什么。张对军期待着孩子长大,带她来现场看看,说一句早就窝在心里的话:“看,这是爸爸建设的宏伟工程!”
时间:年
地点:腾格里沙漠南端
三峡武威电站初步治沙成果
拍摄:王样星制图:吕嘉欣
桌子一天不抹,就是一层土。搂一把水洗脸,指缝间嗅得到碱土特有的腥气。这是王样星“与沙为伴”日常。
年,王样星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参与到三峡能源武威兆瓦光伏治沙项目当中。这个参建了“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和“山地光伏”的资深光伏人,感叹道:“光”还可以“扎”进这样的地方?!
这是怎样的地方?腾格里沙漠,中国第四大沙漠。当地牧民流传,登上腾格里,离天三尺三。
茫茫沙海,荒无人烟。当地特有的“移动沙丘”地貌,更是会带走人最基本的方向感——大风一起,动辄几米高的沙丘就“挪”个位置,甚至能垒出6-7层楼高的沙坡。
好容易蹚出的一条路、平整出的一块场地,过上一阵便又隐没在沙丘之间。
三峡武威电站建设者正在沙中平整场地
供图:王样星
与风沙为伴,最稀缺的是“经验”。刚来时,一行4名工程师搭建起彩板房作为临时办公室。4月中旬,大风来袭,抽打着“墙壁”隆隆响,大家赶紧躲进不远处的车子里,眼睁睁看着房子整个被掀翻。“后来,我们将所有单独的彩板房焊接在一起,房子才‘站稳了脚’。”
王样星相信,“光伏+治沙”总有一天能改变这里。“如果在沙漠建设成光伏电站,光伏发电站中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会覆盖在地面上,可以平衡和调节地表辐射,也可以防风沙。在发电站周围地区,会形成新的小气候,为动植物提供屏障。”
然而,让黄沙变“绿洲”,是个太过漫长又艰难的过程。
为此,他们查阅资料、翻阅书籍,还去20公里外的光伏治沙试验园区“取经”。园区内,沙漠变良田的景象让他惊讶:肉苁蓉抽出肉嘟嘟的穗子,沙棘结出黄澄澄的小果,“也有葡萄、枣子、李子等经济果树,这是我们期待达到的治沙效果!”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王样星和同事们采用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的新型产业模式。
通过草场方格处理后的沙丘
供图:王样星
板上发电——多年平均发电量3.7亿千瓦时,电力送至甘肃全省。
板下种植——肉苁蓉、甘草、黄芪、苜蓿等经济作物茂盛生长,相比没有光伏板的耕地,更绿色、更有机,经济效益明显。
板间养殖——通过种植配合鸡鸭鹅禽类和无犄角绵羊养殖,每亩地经济效益每年能达到元左右。
治沙改土——通过填土、移栽种植等措施,植被成活率逐年提高;方格内种植梭梭等植物,经过长期生态自然循环,实现治沙改土目的。
王样星把家安在湖北宜昌,人却一路向北。从安徽到河北,再到甘肃,原本习惯了满眼绿意的人,却在一片黄土中体会到“绿”的重量——不仅仅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意味着饱受黄沙之苦的老百姓,也能过上绿水青山的好日子。
在他的脚下,这片占地亩的光伏电站,将直接带动周边村镇约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极大地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难题。
“我们计划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3.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32万吨,减少烟尘12.3吨。”王样星很自豪,“要是整个腾格里沙漠3.67万平方公里都用来建设光伏电站,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光伏发电领跑者项目基地通过“光伏+沙漠治理与林光互补”模式建设,荒漠正在成为“光伏发电蓝海、生态林果绿岛、林光互补大漠”。
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三峡格尔木领跑者项目中,光伏板发挥遮蔽作用,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在甘肃省金昌,三峡能源大寨滩光伏项目,将光伏和沙棘产业相结合,形成一套“发电+生态”治理综合项目,开创了该地“生态光伏”电站的先河。
从辽宁科尔沁沙地边缘,到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再到甘肃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故事,总是以“戈壁黄沙一片”开始。
而故事的结尾,是光伏板的蓝、肉苁蓉的白、李子果的紫,还有卫星图中不断加深、不断扩展的绿色。
那是光伏人建设的绿,是治沙人撒下的绿,是中国的绿,也是三峡人的绿。
来源:中国三峡能源王璐
END
特别推荐
祝贺年电力行业光伏发电运营管理与产业发展创新交流研讨会暨电力行业(第五届)光伏发电运行指标发布会在合肥成功召开并圆满闭幕免责说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期刊杂志或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并删除相关内容。
投稿、咨询、宣传请致电(-)
E-mail:tynfd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