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有光先后送走93岁妻子,82岁儿子,他

年,记者采访岁的语言专家周有光,他笑道“别人都做五年计划,我只做‘一年计划’,不过我相信,活到岁我是没问题的。”

不仅岁没问题,周有光做五年计划也没问题,他活到了岁,被戏称为四朝元老,出生在清朝,历经了四个时代。

年轻时的周有光身体不好,患过抑郁症,还曾被算命先生说他和妻子张允和都活不过35岁,两口子却偏偏要争口气,妻子活了93,他活了。

长寿的人除了基因优势,大部分都性格宽厚,开朗乐观。

周有光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周有光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官僚之家,他的曾祖父曾经是清朝官员,退休后从商,在当地开办了不少实业,布厂、纱厂,还有当铺等。却因为太平天国军引发的战乱,失去了产业,曾祖父也投水而死,留下了一个衰败的家庭。

10岁这一年,周有光随家人迁往了苏州。

周有光的母亲对他影响很大,这位活了96岁的老太太一生心态都很乐观,一直教导儿子凡事要想得开。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周有光既不会过分争强好胜,也不会遇事消极不敢面对。

做自己该做的,凡事尽力而为,便可问心无愧。

读中学和大学是周有光家里最穷的时候,他从中学毕业后考取了两所大学,一所是上海圣约翰大学,一所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周有光想去圣约翰,却苦于家中经济困难,便决定去免费的师范学校就读。

周有光的姐姐觉得弟弟明明考取了圣约翰,不去就读,实在是可惜,她和同事朱毓君谈到此事,语气都是惋惜。

朱毓君把此事告诉了家里的母亲,最后,周有光是靠着朱老伯母两箱陪嫁送到当铺,才凑足学费,从苏州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他在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学,辅修语言学,这是两门影响他一生的专业,先后决定了他人生的出路。

“五卅”惨案发生后,因为要求学校降半旗悼念死难同胞被拒绝,许多心中有信念的学生毅然离开了这所学校,周有光也是其中之一,他后来就读于光华大学。

毕业后成了浙江民众教育学院的老师,谈到那段时光,周有光觉得很愉快。

:“我在杭州真是交桃花运,许多女孩子追求我……但当时我只想留学,所以非常谨慎,不敢和追求我的女同事或女学生拉手。从不和她们出去玩,也不随便到西湖边上散步,只在房里用功。那时糊涂一点,就麻烦了。”

那时糊涂一点,就没有此生的灵魂伴侣张允和了。

张允和家境富裕,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

周有光的妹妹便在张允和父亲开办的乐益女子中学读书,她和张允和是同学,张允和常常去周家玩耍,对周有光很熟悉。

相识之初,周有光对这位富家千金并无非分之想,只是把她当成好朋友,却没想到有一种感情是日久生情。

虽然出现在周有光身边的女孩子很多,他却都不中意,偏偏越看张允和越喜欢。

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恋爱谈了8年,待到谈婚论嫁,家境不如张允和的周有光却有些犹豫了,他写了一封信,告诉张允和怕自己不能给她幸福。

张允和洋洋洒洒地回了10页纸的信,鼓励他:“幸福不是你给的,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

夫妻同心,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婚后,周有光本来想去美国留学,却因为没钱,只能改去日本,张允和拿出父亲给自己的嫁妆银元全力支持丈夫,夫妻俩一起去日本。

待了1年后,便因为张允和怀孕,周有光决定提前回国。

周有光被同学推荐到了银行工作,一个负责赚钱养家,一个负责貌美如花,小两口的日子十分美满。

直到日本侵华战争打乱了一切。

周有光因为工作在身,暂时脱不了身,不能和妻子一起逃难。

张允和只能独自带着家人,一路吃尽了苦头,才逃到了重庆。

重庆时常被日军轰炸,多年后,张允和谈起那段岁月,仍然心有余悸

:“这种生死关头,有光又出差在外。命运为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一个人。不幸中的万幸,炸七星岗的时候我在上清寺,炸上清寺的时候我在枣子岚桠,炸枣子岚桠时我又在七星岗……”

战争残酷而又无情,纵然张允和极力维护家人周全,她的女儿小禾还是出事了,年,

6岁的小禾患了普通的阑尾炎,却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耽误了病情,最终不幸夭折。

他们的儿子晓平也曾被流弹击中,流血不止,医院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有惊无险。

那些年一个人艰难支撑的日子,张允和并没有埋怨丈夫,为了不让丈夫心生内疚,她还反过来安慰周有光:“这是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我一个人。”

正是因为两人都很坚强,才能一起携手度过人生众多风风雨雨。

他们年轻时曾被算命先生说过活不过35岁,夫妻俩后来分别制定了有益于长寿的人生原则。

张允和有著名的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周有光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自政策”: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一个“三不”,一个“三自”,均表达了夫妻俩看得开,想得开的人生态度。

解放后,周有光从金融界转行,当起了语言专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

他人生后半生,也遭遇过各种坎坷,被冤枉,被下放,但靠着一股信念,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周有光把苏轼写过的一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遇到变故不慌张,遇到侮辱也不生气。

以不变应万变,终能等来柳暗花明。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晚年温馨而又幸福,老两口都是懂得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他们把平常的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张允和爱喝咖啡,周有光爱喝茶,夫妻俩便决定每天都要“举杯齐眉”,上午一起喝咖啡,下午一起喝茶,谁也没被冷落,喝之前先碰一碰杯子,给足了生活的仪式感。

自从这一天两次“举杯齐眉”的活动定下后,便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有一天,有记者来采访周有光,聊着聊着,周有光留意到和老妻喝下午茶的时间到了,便对记者说,先停停,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张允和一脸笑意看着他,这是夫妻的默契。

夫妻俩生活朴实,没有刻意为了追求长寿去吃保健品。

周有光听医生说过,大多数人不是饿死的,而是吃死的。与其一味为了追求长寿,吃尽各种保健品,倒不如用平常心对待。

周有光晚年的饮食很简单,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垃圾食品,他最喜欢吃鸡蛋,青菜,豆腐,牛奶。

周有光85岁离开办公室后,日子依然很忙碌,家中的书房成了他新的办公室,在这里,他看书,看报,写文章。

他不允许自己当广场舞大爷,在周有光看来,保持思考,保持脑力劳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最怕的是无所事事,思维便会越来越迟钝。

他依然在不断地创作,时常有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年,93岁的张允和去世,周有光很伤心,他能想得开所有事情,唯独想不开爱人的离去,因为夫妻情深,哪怕在一起已经70多年,依然觉得不够,这份恩爱也是世间少有。

张允和走后,周有光整理出版了妻子的作品,作为对她的怀念。

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写出新的作品。

岁《百岁新稿》、岁《朝闻道集》、岁《拾贝集》、岁《周有光文集》、岁《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他把日子过得很充实。

当别人问道周有光的长寿秘诀,他笑称:“大概是上帝太忙了,把我忘掉了”,随后又总结道:“我想,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儿子周晓平看来,父亲虽然年纪大了,精神上却很年轻,他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年,周有光岁生日后不久,82岁的儿子周晓平去世,给周有光带来不少打击,当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医院,3个多月内被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那段日子,周有光时常因为想到儿子而哭泣,好在他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出院后,周有光告外甥女,“风暴已经过去,我都好起来了。”

妻子,儿子都离开了。

周有光坚强地又活了2年,身体却越来越差,几次住院,力气越来越少,站不起来,和人说话也变得困难,宁愿躺在床上睡觉。

或许在梦中,他又能见到自己的妻儿。

年1月13日,周有光过完了自己岁的生日,第二天凌晨3点30分,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和他的家人团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