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茶食
岁月积淀,各地涌现出了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茶食、糕点等等,盐城西乡也不例外。现在就来说说西乡的茶食,那是发轫于市井底层、原本聊以充饥的贴心食物。想必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也好慰藉一下沉沦的乡愁。
盐城西乡完全可以称得上鱼米之乡的,除了丰富的水产品和猪、鸡、鸭等畜禽,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一年两季。所以,西乡因地制宜,茶食选材主要是稻麦面粉及鸡蛋,虽然看上去品种不算多,但吃起来却是有滋有味,既能果腹,又可暖心,叫人想家啊!
(一)馓子
在西乡的各类茶食中,显得高端有型的当首推馓子。制作馓子有一套工艺,不是每个家庭都可随意的,一般有专业的面点师傅,俗称有烂面手艺的人开个小门店独自经营。上午搋(方言音chàn)面,即把干面(小麦面粉)兑水加发酵粉拌匀,揉搓成长条,置于大口的浅缸中,涂上食用油以防粘连,用布把缸苫起来。待到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生起柴油桶子做的炉子,大铁锅把油烧开。店家通常是夫妻协作,男将两手把条状干面坯子拉成丝,折叠起放入滚烫的油锅,女将就用粗长的竹筷搛着滚动,待到呈金黄色捞起,馓子就炸成了。
先大头,馓子大多是买给刚生了小孩的产妇吃,用开水泡,加点红糖,撒上小胡椒粉,可能有催乳的作用吧。后来,条件好了,产妇以外的人也正常吃了。家里来了亲际(戚)泡碗馓子茶,显得有礼(里)子有面子。大忙时候到田里割麦收稻也拎一瓶开水带上馓子,方便得很。闲得无聊心发慌嘴里空(kòng)时,买点馓子嚼嚼,就是惬意。
馓子不仅仅是民间茶食,现在也走上酒店的餐桌。鲜贝、丝瓜、馓子白烧是一碗好菜,或者就用馓子和丝瓜烧汤,非常爽口。
(二)蛋蜜子
西乡的家禽主要是鸡、鸭、鹅,过去每家都养鸡,靠鸡生蛋卖钱,换取生活日用品,平时一般舍不得吃鸡蛋,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鸡蛋打“蛋蜜子茶”招待。“蛋蜜子”在别处叫作“荷包蛋”,这个盐城西乡方言读音也被模糊地称作“蛋瘪子”,其实从字面到内容应叫“蛋蜜子”,更贴切。
蛋蜜子的做法很简单,水烧开后暂停火力,在平静的锅里直接打入鸡蛋,煮透,蛋清发白后裹着蛋黄,形似荷包,蛋黄就像莲蓬。你看,朵朵洁白的荷花漂浮在清水面上,蒸腾的热气氤氲着,像雾像雨又像风,仙境一般。把蛋蜜子茶装入青花瓷碗内,加点细白糖,端上桌,尊贵的客人会由衷的高兴,快乐感满满的。
有时家里人身体不舒服了或者病愈,也会打一碗蛋蜜子茶补补,让有恙的躯体更好地康复,重新焕发生活的激情。当然,家庭成员中有哪个人取得成就或荣誉,也可以用蛋蜜子茶犒劳一下,以示祝贺。总之,蛋蜜子是好东西,不仅仅是茶点,也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西乡食品,温馨,甜蜜,幸福绵长。
(三)金刚脐
“卖金刚脐,滚热的金刚脐!”现在的大街小巷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叫卖声。金刚脐是西乡多少年前就有了的老派茶食,绵软香甜,表面呈酱红色偏点黄,有六个角,形似虎蹄。镇江人称金刚脐叫“京江脐”,因为镇江旧称“京江”(“江”方言音读“刚”)。我个人猜测,依其形状,像金刚罗汉的肚脐,故名曰“金刚脐”。——其实,对金刚脐名称的定认并不重要,既已约定俗成,姑且就叫金刚脐吧。
我见过金刚脐的制作过程,是在我10多岁的时候。那时我们村集体有个熟食店,就是村里把会烂面手艺的几个人集中起来在大队部开了间熟食作坊,扎(炸)馓子,蒸馍头,做金刚脐,等等。金刚脐是由小麦面粉制成,先加水搋面,放入小苏打、发酵粉,面发好后捏成团在案板上将其等分切三刀(不要切到底),形成六个角,然后把数只金刚脐坯置于平底铁锅内,锅中间放一个加了红糖水或者什么色素的小碗,在炉子上烤。到一定时间成熟后揭开锅盖,热气蒸腾中,小碗里的红糖水已挥发熏染到金刚脐的表面上,于是,完美的金刚脐就活脱脱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热的金刚脐渲透了,飘散着浓浓的麦香,非常好吃。家里来了客人,用开水泡金刚脐招待,不乏一种深情厚意。
(四)黄烧饼
在西乡所有的茶食中,黄烧饼最大众化,每天都有得卖。一个集镇上总有几个烧饼铺,连带扎(炸)油条,多为夫妻店。黄烧饼也是用小麦面粉做的,头天晚上发面,次日晨开始做,分甜的和咸的两种,形状有圆的和长方形。甜饼是在饼坯的夹层里加入白砂糖,咸的则是加入葱花和细盐。通常甜饼是圆的,咸饼是长方形。
在一个用大半截柴油桶子做的炉子里,内壁是陶土质地,炉底生起炭火。将撒上芝麻的饼坯贴在炉壁上,让炭火炙烤,大约四五分钟的样子,饼香弥漫了,用鸭嘴火剪把饼搛出来,趁热吃最好。一般来买黄烧饼的人趁手加一根油条,裹在饼里,大饼包油条也算标配了,或者再就势喝碗豆浆,真是快活得一逼,嘿嘿。
黄烧饼不但是早点,也满足了一些习俗的愿望。比如,立夏时节,烧饼摊前总能围满人群,甚至排起长队争购。在盐城西乡,立夏时吃黄烧饼煮鸡蛋是多年的习惯,可能意味着一年中的夏天开始了,人们要从冬春的寒冷中走出,大食量迎来大辉煌。
(五)馃子及炒米
油扎(炸)的馃子应该是盐城西乡非常经典的茶食之一,尤其春节期间家家必备。家里有了馃子,也就有了喜庆的气氛。
馃子是用糯米粉做成,按品质分白糖馃子和红糖馃子,按大小分京馃和普通馃子。一般家庭没有硬件制作,过去多是乡里的供销社食品厂在年根岁底时批量生产。把糯米粉加水、白(红)糖混合搋好后搓成细条,切成寸长,放到大油锅里煎炸呈金黄色,漏勺捞起,吃到嘴里蹦脆透酥。
每年腊月十几二十几内,乡供销社就向各村大量投放馃子了,都是村代销点组织一条挂桨船到乡供销食品厂把馃子运回来。船的中舱里装满了馃子,用两只小箩肩挑上岸,盛放在小店的稻折子里,我们这些馋嘴小孩往往就循味跟随挑箩的人来回走。临近春节时,家里会到代销店秤上一淘箩馃子,我们才得以有个口福。
家里来人过去的泡碗馃子茶是比较高的礼遇,自己吃也有用炒米泡馃子的。要过年了,庄子上就来了炸炒米的,“嘭,嘭”声不绝于耳。西乡茶食中,炒米和馃子是标配,既解馋又当饱。结婚带新娘子馃子的意义更是非凡,吃碗馃子茶和枣子茶象征早生贵子。所以,馃子注定了是一个吉祥的茶食,没有哪个家庭会放弃它的。
我比较喜吃大酥馃(京馃),时至今日,仍偶尔在超市里买点回来。晚上看电视啊,写作啦,有事没事的拾几个嘴里嚼嚼,又甜又酥,甚是安逸。
(六)焦屑
在苏北里下河的盐城地区流传着“六月六,吃焦屑,吃口焦屑长块肉”的俗语,就是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时候大人小孩都要吃焦屑。这时,麦子早已收割进仓,小秧也栽了,刚刚从“三夏”大忙中歇将下来的农人们也该好好享受一下夏季丰收的果实,吃焦屑当是合乎时宜。还有一种说法,夏天很多人身体不爽,会消瘦,吃了焦屑就不容易“疰夏”。
来看看焦屑是怎么做成的。过去通常是把小麦用淘箩子在水里淘干净后,立即放入土灶上的大铁锅猛火翻炒,一会儿水份烘干,再小火炒,待闻到焦香味,即停火,把小麦粒铲入簸箕里冷却,尔后装进洋布口袋,到碾米厂磨成面。在磨面机上要磨几遍的,直到磨匀磨细为止。小麦焦屑是大多数人家为之的,磨成面后呈焦黄色。条件好一点的就磨糯米焦屑,磨成面后颜色米黄。也有将小麦和糯米混合炒了磨的,刚柔相济,既经济又实惠。还有简单的,直接把小麦面粉在锅里热炒,这种焦屑的味口和品质当然赶不上前述几种。
焦屑磨成后搲(wǎ)两三条羹到三号碗里,用滚透的水泡,筷子搅匀。当焦屑遇上开水,一股浓香倏忽间滋生蔓延开来。如果再加点白糖、香油更好了,无疑是锦上添花。泡出来的焦屑非常滋粘,用筷子在碗里一挖一口到嘴里,又香又甜,心里潮乎了没几。若是吃早饭的时候,可用粥饮汤泡焦屑,吃完焦屑再弄碗粥,开始一天的劳作就有劲头了。不过,焦屑不能当交易吃,胃不好的人,吃了会醋性。
焦屑是乡下百姓换换口味的一种茶食,它流露出麦子或糯米的脉脉温情,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或者求功名的文弱书生有了一时的欢愉。
(七)灶饼,摊饼,大告饼子
盐城西乡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脉脉温情叫“灶饼”。过去,乡村不靠街,村人也不常上街,早上除了喝粥,肚子里没有硬正货,便就地取材,涨灶饼。
灶饼的做法是,取碾米时分离出来的碎米,淘干净晾干后再到磨粉机上磨成面,叫作“碎米面”。在一个陶瓷盆里,用晚上吃剩的粥(夏天一般是馊粥)把碎米面搅和起来,加入“告(“酵”字方言读音)子”,拿一块旧棉胎把盛面的盆子捂严实,第二天早上揭开棉胎,面已经涨起来了,溢出盆外,散发着浓浓的酵香,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灶饼,灶饼,当然是在土灶上做了,锅膛里烧的稻草,要的就是不强烈也不温吞的火候。俗话说,锅不热,饼不靠。把锅烧热了,箍一圈油,用一只小盏子舀面贴在铁锅的四壁,中间锅脐子可以贴一只小圆饼,约摸四五分钟的光景,伴着微焦的米香就在锅屋里弥漫了,故“灶饼”又叫“米饭饼”。揭开锅盖,灶饼变得温润厚实了,用菜刀轻轻铲起,贴着锅的一面呈现出诱人的焦黄色,咬一口,微酸滋甜,齿颊留香,甚为欢欣。
除了平时,西乡在中秋节和春节前必须要做灶饼的,以顺应风俗。尤其腊月二十几要做很多灶饼,放到柳匾里在门口晒干,过了年烫饼当早饭,或者放到圆子茶里烫,相当果腹。
灶饼给了盐城西乡人无比的温存,干面(小麦面粉)摊的饼同样让西乡人精神抖擞。搲一勺干面到锅里,兑水拌匀成泥状,如撒些葱花加点细盐则提升了一个层次,用铲子将面泥沿铁锅四壁摊开,灶膛文火侍候,这时得箍一圈油在面上,渐渐地面饼的局部隆起,意味着饼熟了,用菜刀在饼上划几道经纬口子,铲起装盘,摊饼就做成了。吃几块摊饼喝两碗粥,再平凡的早晨也也显得有实在意义了。
还是用干面,兑水加小苏打发酵,将面团揉压成稍大一点的圆形,贴在锅壁上,文火烧,就是大告(“酵”的方言)饼子了。大告饼子做法不算复杂,也很平民化,是比较简单且不上档次的西乡茶食,主要是维持温饱。
(八)脆饼
说到盐城西乡的茶食,大冈脆饼可算是名点,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与伍佑糖麻花齐名,声震淮扬。饼呈长方形,嫩黄色的饼面敷有芝麻,香、甜、酥、脆。干吃香酥爽口,水泡易于消化,是旅游、馈赠佳品。
大冈脆饼不是哪个家庭可以随意制作的,一般都有专门的作坊。主要原材料为面粉、植物油、白糖和少量桔子皮,用树根作燃料,因为树根燃烧完毕后,仍能产生大量余热,将饼烤得干、脆。据了解,脆饼的制作工艺是:将面粉倒入搅拌机中待拌熟后加入发酵成功的小告(“酵”的方言),再次反复进行搅拌,将熟料从机中取出放在工作台上,让其自行发酵,大约需要12小时左右,再将熟料倒入搅拌机中,同时将碱兑成少量的水稀释,再次搅匀放在工作台上,然后将植物油、白糖加面粉搅拌,强制成芯料,后将熟料切成小块,搓成圆形(直径4公分),再将一包芯料包捏在中间,用饼响子压成条形,折成三折共十八层,即可形成雏形脆饼坯,后在脆饼坯上刷一点水,将芝麻洒在上面,用手轻轻的压实,将脆饼坯粘贴在事先生火的铜炉四周,再用湿润的毛巾将炉口封盖好,烘烤的时间一般在4-5小时后,脆饼便制成出炉。
(九)糕,圆子及其他
早些时候,盐城西乡物质匮乏,乡村又离集镇街道远,家里来了客人只好因陋就简,用碎米面做清汤糕招待。清汤糕说起来是糕,实际上拿糕点的制作工艺要差一大截子,就是把碎米面放在锅里与水搅和成干湿湿的,小火加热,用铲子摊平,为防止焦糊,在锅壁上洒几滴油(那时油金贵),待糕成型后,用菜刀在上面横竖划几道口子,然后放水煮一会,盛碗端上桌,即可待客了。
有时家里烧早饭为了熬饿,就在粥烧透时搲“格得”(“疙瘩”的方言)。即在盆子里把碎米面兑水搅拌成与清汤糕初时的那样,用铲子角搲成疙瘩状放到粥锅中,煮透后就可充饥了。
腊月内,家家都壳(ké)圆子面(糯米粉)准备过年。这个时候一直到春节后的正月,自家或来人过去的都可吃圆子茶,就是把圆子面兑水后搓捏成大小不一的圆球状,有的是实心,有的放芝麻(sǔn)或青菜馅心。圆子要在锅中的冷水烧开后投入,煮到圆子起身(即浮于水面)才算熟。实心圆子可以弄点白砂糖或芝麻端端(蘸蘸),其为早茶,实至名归。还有把搓的小圆子在锅里用油炒,熟后放绵白糖拌着吃,慰藉了味蕾。也有的人家用小圆子和茨菰放点豆油煮,加上白糖,别有风味。更简单的是摊“油糍(方言音chī)”,做法同前述摊干面饼,我比较喜吃油糍,呵呵。
至于八珍糕,盐城西乡也曾有过,是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但很费事,一般家庭做不了,非寻常茶食。倒是每到年底,大多数人家要蒸年糕,也是糯米粉做的。蒸年糕有一套木格子模具,不是每家常备,只有少数人家有,所以,凡是要蒸年糕的人家就拎着糯米粉到有模具的人家做。蒸年糕是很开心的事,大人、小孩子都高兴,锅屋里热气腾腾,有说有笑,好日子蒸蒸日上,幸福的路上步步登高。
美丽富饶的盐城西乡孕育了以八大碗为主的美食,同时也伴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茶食,这是一片沃土,滋润着千家万户。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西乡,众多美食让人有了好味口,好味口必定滋生好心情!
End
作者简介
林黛,出生在江苏盐城西乡,供职于税务机关,爱好写作、书法、摄影、音乐、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