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养生防三病吃三果忌五事,一起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立秋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螀,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立秋养生记得防“三病”01防腹泻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但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负担,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温馨提示:在进入立秋之后不宜大补特补,适当吃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仁、红小豆、茯苓等。

02防暑降温

立秋虽至,暑气未消,白天的气温依然会非常高。但夜晚的风却带有丝丝凉意,所以做好合理的防暑降温非常重要。

温馨提示:可以在早晚时间段穿一件单衣或者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但也不能捂得太厚,以免引起中暑。

03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

温馨提示:多喝水,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排解内心的忧愁,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立秋养秋记得吃“三果”

多吃香蕉

香蕉能促进肠胃蠕动,具有润肠通便、清热润肺,有效将体内积聚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的效果。苏州的秋燥比较明显,香蕉润燥效果非常好,多吃香蕉能有效防秋燥。且香蕉皮中含有可以抑制真菌和细菌的有效成分“蕉皮素”,可用于治疗由于真菌和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瘙痒或皮肤干燥等问题。

多吃枣子

枣子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对于治疗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导致的身体乏力很有帮助。苏州地产枣类大多集中在东西山,立秋一过,便是枣类收获季,特别适宜鲜食。在气候干燥的秋天,来几颗美味可口的枣子,也会提高皮肤弹性、丰富皮下组织,让我们的皮肤变得细嫩光滑哦~

多吃葡萄

葡萄是一种很好的秋季水果,能够益气补血、补脑安神、除燥明目,呵护身体健康。炎热潮湿的夏季刚过,体内聚集了很多毒素且内热较重、身体困乏,不妨多吃葡萄,不仅利尿,还有助于促进排毒,消除内热。

立秋养秋需要五注意

少吃冷饮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身体各方面都有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在气候潮湿的苏州,若食用寒湿之物极易伤脾。

温馨提示: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避免肠胃受寒,诱发脾胃虚弱或肠胃疾病。

不要剧烈运动

立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空气湿度相对较低。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容易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

温馨提示:避免剧烈运动,锻炼后多注意观察身体变化,一旦有不适感立马就医。

不要光脚踩地

俗话说“病从寒起,寒从脚生”,立秋后地面逐渐变凉,脚为人之根,光脚走路很容易使足部受凉,让寒邪入侵,导致旧病复发,诱发新病。

温馨提示:尽量避免光脚踩地,即使在室内空调房里,最好也要记得穿双薄丝袜哦。

不要熬夜

秋季是补气血的好时机,入秋后最忌熬夜“散阳气”,充足的睡眠能保证体内的阳气得到好的潜藏,让身体各个器官和机能得到放松,从而获得一整天的活力。

温馨提示:入秋之后调整好作息时间,最好晚上11点之前进入入睡状态,保证7~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

小心忧心过度

自古逢秋悲寂寥,由夏季过渡到秋季,人的精神情绪容易发生变化。且秋季也是季节病的高发期,忧心过度或者生气会导致阴阳失衡,影响健康。

温馨提示:学会调节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过度焦躁,可通过运动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来排解忧虑,遇事不要钻牛角尖。

*本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亦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