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掌故丨寸滩原是秤滩,弹子石是诞

寸滩原来叫“秤滩”,弹子石实为“诞子石”;

还有形象的“象鼻子”“马蹄街”“猫儿石”“豆腐石”“美人溪”“鲤鱼池”“石马河”等地名,依附于大山大水,重庆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

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勘测院获悉,《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正式面市,收录了主城区个地名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时间跨度从“三皇五帝”到重庆直辖前,来听听专家摆重庆地名的“龙门阵”。

历史成因?

年历史,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记忆。虽然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名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文化资源,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多年历史。从巴子立国到战时首都,从“仪城江州”到戴鼎筑城,从“湖广填川”到开埠建市,从大区首府到开放直辖,“三为国都、四次筑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反映到地名文化中。

比如,“黄泥塝”中的“塝”字,是指田边土坡以及沟渠或土埂的边,最早源于湖北一带,“湖广填四川”时被移民们带到重庆;又如“直港大道”,为庆祝重庆直辖、香港回归,取其意而命名。

地名是乡愁的守望者。重庆先后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战时首都、三线建设、三峡移民等一系列人口大迁徙,多少人在重庆辗转之间,铭记了对巴山渝水的乡愁。

余光中少时在重庆度过7年光阴,离开后,“重庆”“朝天门”“悦来场”“朱家祠堂”……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三毛离渝多年后,依然会用方言说出“我是重庆的,黄桷垭”。地名就是游子“乡书不可寄”时心中萦绕的呢喃,是“望极天涯不见家”时聊以慰藉的寄托。

地名也是城市精神的铭刻者,是“渣滓洞”、“白公馆”那融入骨血的“红岩精神”,是“五四路”那刻骨铭心的“重庆大轰炸”,是“邹容路”那永远让人缅怀的先烈之名,是“将军坟”那巴蔓子将军经久不衰的忠勇义气。

有何特色?

山水地貌,重庆地名多“坡”“沱”

重庆的地名文化有何特色?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介绍,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作为著名的山城、江城,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地名与自然资源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以山地地貌为例,不仅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还有自己独特的“岩、塝、坎、石”等,“碛、碚”等也是少有,如洛碛、北碚等。

群山为“山”,孤山为“岭”,低矮连绵的山叫“岗”“梁”,如枇杷山、鹅岭、七星岗、蚂蟥梁等;山与岗的斜面称“坡”“坎”“台”“坝”,如九龙坡、小龙坎、刘家台、李子坝等;山梁低凹处叫“垭”或“垭口”,如黄桷垭、枣子岚垭等。

两江夹地叫“峡”,河床较浅称“滩”,回水湾称“沱”,伸入江中叫“嘴”,小型水系叫“溪”“沟”等,如铜锣峡、滩子口、唐家沱、江北嘴、大溪沟等。

其中,在地势复杂的重庆,“坝”这种适合生产生活的河谷、山谷地带小平地,以及“坪”这种边坡陡峭顶面平缓台地,都十分珍贵,如李子坝、珊瑚坝、大石坝、杨家坪、黄桷坪、铁山坪等就比较多。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正负地形或与地形有关的地物描述。如有较多岩石或巨大岩石的地方叫“岩”或“石”,像鹅公岩、观音岩、纱帽石、鸡冠石等;横向凹陷的“负地形”称为“洞”,如渣滓洞、洪崖洞、神仙洞等;“凼”指有水的凹地,也就是水坑,如白马凼、响水凼等。

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的山水地名,构成了重庆地名的主体,是重庆人尊重自然、眷恋自然的文化认同。

哪些故事?

编撰两年,地名有来历也有传说故事

在《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名的传说和故事?

重庆市勘测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翰新介绍,《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年3月启动,历时两年完成,全书共38万余字,包括了“地名与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三个部分。

重庆辖有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地名层次多、数量大,首卷选择了主城区个地名来进行讲述,并为每个故事绘制一张手绘插图,生动有趣。

这些地名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两路口、枇杷山、李子坝、观音桥、渣滓洞、白公馆等;也有鲜为人知且非常形象的,如“人头山”“象鼻子”“豆腐石”等。

“虽然这些自然资源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陈翰新说,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反映了重庆人对善良正义的追求;三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历史。

不管是巴蔓子、诸葛亮、张献忠、秦良玉等历史人物的传说,还是白帝城、钓鱼城、多功城、磐石城的故事,在地名文化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陈翰新介绍,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分四部分,除了主城区卷,计划年内编撰出版渝西卷、渝东北卷、渝东南卷。让重庆自然资源地名中留下的风物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等文化得以流传,让社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重庆、认识重庆、感知重庆,让自然资源地名“活起来”,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如今,你可以在各大书店购买这本书,还同时试播了“有声读物”,只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