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榆林最具陕北风情的明清古村落佳县坑

这里的人,朝闻鸡鸣而起,夕枕落日而眠,以天地为胸襟,携耕牛群羊作伴。

这里的景,天高地阔,枣林繁欣,群山静谧,流水安详。

这里的物,沧桑厚重,落满岁月斑驳。

这里,是塞上榆林最具陕北风情的明清古村落——赤牛坬。来赤牛坬的人,无不为她的安适平和感动,无不是万分眷恋着她的浓郁烟火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赤牛坬,在这个守望了几百年风雨的村落中,寻找久违的安心和感动。

01/山村如画

赤牛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已经记不起先民们何时搬到这里,只知道山坳之中的这个古老村庄,人丁兴旺岁月暖融,蒸腾着热乎乎的凡尘烟火。

别处的窑洞稀稀拉拉三家五院,这里的窑洞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爬满山梁,像是要把稀疏寂寥赶跑。

一孔连着一孔望不到尽头的窑洞,一排垒着一排,沿着山梁弯出优雅的弧度,在雄阔和婉转中游刃有余。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如此规模宏大的窑洞建筑惊叹,赞它是“窑洞布达拉宫”。清凉的河水从窑洞前蜿蜒而过,滋养着山村的万树千花,也哺育着世代生息于此的人们。半村秀水半村山,山梁巍峨,柔水婉转,刚柔相济,风光俊美。点缀在山梁柔水间的,是状如满天繁星的沧桑枣树,新鲜饱满的枣子红润润挂满枝头,把活泼和欢乐洒满高山低谷。远离城市繁华的赤牛坬,美得如同一幅超尘脱凡的山水田园画,徜徉村落间,仿若画中游。

02/生活似诗

游走在这座横穿几百年风雨的古村落中,村民们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诗般的浪漫气息,随时随地都能跳出来撞击人心灵。

本是普普通通的葫芦,被有心的村民涂上鲜红的颜色,错落有致地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像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点亮了萧瑟的山梁,也点亮了人心间那盏希望之灯。大山之中,一汪清泉,绿茵点缀,一双双灵巧的小手,设计出硕大红艳的花朵,点缀在高高枝头,也开在莽莽高原中,多了几分柔情和浪漫。红彤彤的辣椒、金灿灿的谷穗被串成一串串,醒目地挂在树上,黄澄澄的玉米对绑之后耷在枝背上,像给老树穿了一件俏丽的衣裳,橘亮亮的南瓜憨憨地堆在一起,丰收的光芒一直闪耀到下一季的收获。这里的人,对生活的热爱连绵不绝,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都浸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我们拼尽全力追求的诗意生活,不过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让普通的万物在平凡的生活中开出花朵,这诗意正亲切自然地流淌在赤牛坬这座古村落中。

03/寻回初心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就好似黄土地儿女的“归宿地”,看着尘封的旧时光,在恍若隔世的的瞬间找到久违的亲切。站在色彩斑斓,式样繁多的万鞋墙前,仿佛看到了油灯下纳着鞋底的老母亲,用一针一线勾勒着对子女的疼爱。著名散文家梁衡到此处游览后,曾写下佳作《万鞋墙》,轰动一时。各式各样的农具,展现着土地与工具的故事,织毯、擀毡,讲述着手艺与艺术的传承,米酒行、漏粉行,记录着关于技艺与食物的转变.....一室之内绵延千年黄土情,方寸之间阅尽陕北原生态。这满目玲琅的藏品,实际是赤牛坬村民及周边村民自愿送来的旧生活用品,它们像村民曾经最亲切的伙伴,如今有的虽已随着生活变迁被替代,但民俗博物馆给了它们新的归宿,让它们有了新的使命,带着过往的痕迹,打动着黄土地儿女。

04/精神如牛

延续着农耕文明的古村落,牛依然是农民最亲切的伙伴,村民们对牛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他们了解牛的喜怒哀乐,看得懂牛的表情动作,娴熟它们心里想着什么,也因此更加怜爱默默无言的精神伙伴。

这里的人以牛为图腾,山村以牛命名,村口立着牛雕塑,村里最长的一条街道是牛嶺街,最庞大的窑洞建筑群是牛嶺山寨。

村里人在牛嶺山寨专门辟出窑洞,用一整个博物馆来记录珍藏农耕文明中人与牛之间的一切。

村民们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也是以陕北农耕文化为主题,生动再现了村民们的生活故事,活跃着农民最忠诚的伙伴——耕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缺吃少穿的年月里,牛作为人类最忠诚的伙伴,吃最少的食物干最重的农活,以俯首为人的奉献精神,帮助一代又一代农人。村民们不仅获得了牛的帮助,也领悟了“牛”的精神,这才有了走出黄土地的精神“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来这里走祖先们走过最长的路,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在最亲切的土地上体味最绵深的感动。

05/实景演出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随着高亢嘹亮的歌声响起,平静得如同酣睡中的小山村一下活跃起来。一场以赤牛坬村民为全部演员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拉开了帷幕。

妇女们端着簸箕筛玉米,黄灿灿的玉米像听懂音乐一般,随着节奏起跳回落,划出一道道流畅自如的弧线,飞起轻飘飘的芯糠,丰收的喜悦在一起一落中欢快流淌。汉子们席地而坐,手中的柳筐三下两下编出底座,双手带动柳条上下翻飞,熟稔地伴着音乐游走,漫开的枝条像一朵盛开的太阳花。壮年人一手扬起粗重的皮鞭,在空中抽出一条苍劲的弧线,炸出“啪啪”的热闹声,一手扶着耕犁,用浑厚的嗓音吆喝着黄牛,顺便吼出高亢的信天游。舞台上的演员全是赤牛坬村的村民,农忙时他们下地劳作,来客时再攀上舞台热舞高歌。不得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里所有的节目都是村民们自编自导,灵感来源于祖祖辈辈的生产实践,体现的也是他们真实生活中最淳朴的喜怒哀乐。一幕幕真实朴质、毫不矫揉造作的表演,轻松就能开闸我们的回忆,不自觉沦陷于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融入那种战天斗地对生存无尽的追求和渴望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被群山环绕的赤牛坬,仿佛被时光遗忘了,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赶路。舒缓的时光留住了岁月的脚步,也妥善安放了飘游至此之人的惶惶之心。赤牛坬的慢时光,有耐心等待花开花落,春种秋收,有耐心包容每一片飘落的雪花,有耐心陪伴每一缕升起抑或落下的月光。赤牛坬这个隐藏在黄土高原的世外桃源,像是翘首盼归的亲人,等待远道而来的你,这里的风土、人情、三时、四季悄悄惊艳了时光,这里的安逸让你来了就不想回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