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征程上的公园城市丨幸福成都的三种解读

四月芳菲未尽,成都万象更新。春意正浓,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行走在大街小巷,我们触摸城市茁壮成长的脉络——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从迈入“双城”时代到驶进“双碳”时代,从跻身常住人口超万的超大城市到攀上GDP总量近2万亿元高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今日之成都,诚哉斯言,美哉斯城!谷雨之后,我们将告别温暖的春日,迎来热烈的夏天。五年再启新征程,成都,也将放下既往的成绩,担起更光荣的使命。即日起,红星新闻推出《新征程上的公园城市》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幸福成都、产业成都、绿色成都,解码成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过去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乡村中国”已完成向“城镇中国”的蜕变。城市,是承载人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城市治理,也成为国家治理最主要的内容。

到底什么是人民城市?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是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答题。

过去5年,成都用幸福感指数给出了答卷。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国人皆知的成都名片,连续四度荣获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超过57万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用脚投票”选择落户成都……过去五年里,成都以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生活,诠释了“幸福城市”的内涵。

尽管“巴适”和“幸福”广为人知,但成都的“运气”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背后,成都凭什么?

『幸福的“美感”与“质感”』

有人说,成都变美了。过去五年,成都许多的老旧小区,在不经意间变得焕然一新。全新打造的社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消遣的新去处;重新整治的小区路面,美观大方的同时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新入驻的个性店铺,带来了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人群……每一处改变,都凝聚着居民的期盼。“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的模式,让民生实事真正做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改不改、改哪里、怎么改,在改造过程中都由群众说了算。”说起社区启动的有机更新改造,成都成华区二仙桥下涧槽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爱佳一语道出其中“秘诀”。

下涧槽社区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始建于年,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老旧生活区。昔日破旧的院落,让不少老居民选择离开,也有许多居民发出了要求改造的声音。

年,下涧槽社区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与居民小组长、网格员、议事小组成员等一起,前后发放了多份调查问卷,并根据线上征集来的余条居民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年,成华区与中车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亿元,按照“拆墙并院、空间再造、保留记忆”的改造思路,对下涧槽社区的生活区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机更新。

这一改,老人小孩有了休闲活动的空间,居民生活的便民服务也多了,曾经搬离的老邻居们又回来了。

“左手边的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办社保、处理车辆违章、办护照,还可以补衣服、理头发。出门就有商超、博物馆、医院,方便得很。”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社区居民张大爷说,下涧槽社区不仅改了“面子”,“里子”也跟着换了个新。

▲下涧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成都城市更新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去年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以前城市更新讲效率、讲功能,现在城市更新回归人本,更重要的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期间,涌现出华兴街街区综合提升、抚琴街道西南街更新等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也让市民在枣子巷、猛追湾的城市更新中穿透岁月,找寻那熟稔的烟火气。

“成都将城市空间特别是社区空间与公园形态相互融合,不断加深社区空间的审美蕴含,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相融。”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艳玲这样观察成都。在她看来,成都的老旧院落改造、特色街区打造、社区空间微改造注重融入当地文化特质,保留和延续了城市文化;而成都在全国独创为居民精心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以人为导向改革街道设计准则和技术规程等多项实践,则呈现了空间思维、生活思维、美学思维等新治理要素在成都社区的有机融合。

城市即家园,蕴藏生活之美,也厚植历史人文。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的空间重塑,带来了更具人文性的空间体验,也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更有“质感”。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万人,较10年前增加了余万人,居全国第4位。

『民生的“温度”与“精度”』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幸福成都的底色,有着民生福祉的支撑。

5年来,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五项制度改革,其中,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多元化供给模式,着力构建“底线民生、普惠民生、高品质民生”的大民生格局。

“十三五”时期,成都聚焦民生先后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市)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在这张沉甸甸的计划表里,新建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垃圾转运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共项。

补的是短板,提的是品质。项里,每一项都让城市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华西中学满天星足球场获国际足联(FIFA)认证

三年,足见任务之重;而以“攻坚”命名,足见决心之大。

且看成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结果显示: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个监测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高分位居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在监测细分领域,成都在医疗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在公共教育、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政务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位居前三。

进入“十四五”时期,成都又站在新的起点,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载体和抓手。

聚焦更“全”,成都以全人群、全年龄关怀增加城市温度社会温暖。

为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共享城市的发展成果,成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让新晋入户的“新市民”和规模大、增长快的流动人口也能逐步享受到住房保障、普惠教育、社会保险等设施和服务。

为了让“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等全龄人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成都把公共服务供给做到了暖心处、细微处。针对少年儿童,有科普教育、学习沙龙、儿童公园等供给,针对老年人,有社区食堂、老年学堂、老年之家、老年社团组织等供给,针对特殊困难人群,有无障碍设施、社会救助体系等供给。

聚焦更“优”,成都以差异化配置推动公共服务与人口布局精准适配。

以不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职业构成和人口需求特征为依据,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成都在精准营建更具吸引力的幸福美好生活。

正在打造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就针对性地供给各类人群偏好更大、敏感度更高的公共服务。例如,城镇公园社区重点为居民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精细便捷服务、多元消费场景;乡村公园社区在生态价值转化、集体经济发展、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等方面见成效;产业公园社区则重点营造有利于小微科创企业发展、个体创造活力激发的创新创业生态。

根据不同社区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人文、产业集聚等特点,成都还在分类营造国际时尚、文化创意、运动健康、智慧科技、绿色生态等主题场景,营造特色各异的服务场景和生活体验。

有了人人受益、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场景,才有着爱我成都、巴适安逸的社会认同。

▲成都城市音乐厅

『治理的效能与内涵』

如果要问,过去五年里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标准有什么改变?安全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迈入超大城市序列的同时,成都也面临着超大城市的治理难题。数据显示:

成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万辆,轨道交通里程超过公里,燃气管线3.46万公里,加油加气站座,在建工地个,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超过1.15万栋,电梯超过18万部……

“当灾害发生时,安全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保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更好应对灾害风险。”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总工程师廖学燕表示,成都作为管理人口超万的超大城市,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应将健康、安全、韧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治理中。

这正是成都正在做的,并且,成都选择了更为智慧的手段。

“超大城市时刻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各种现代城市病和新冠疫情反弹威胁,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技术手段,根本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必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病,及时应对各种治理难题和突发事件,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超算中心

在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成都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从德尔塔到在奥密克戎,成都与新冠病毒打了好几场遭遇战,都在较短时间内清零,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防控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作为“智慧蓉城”打造的首个应用场景,成都市市级疫情防控平台是疫情防控中的“大脑中枢”。隔离人数有多少、每个核酸采样点情况如何、市民涉疫诉求受理情况如何……在成都市疫情防控平台上,这些数据动态更新一目了然。

“以往疫情防控各环节的信息分散在各职能部门。”该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1个疫情主题数据库、3个综合平台、9个业务系统,人员排查、社区管控、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监测预警等相关环节均纳入平台管控,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提升城市“免疫力”。“成都在疫情防控期间进行了许多数据治理应用方面的探索,数据的作用充分显现。”

▲蓉疫控平台

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成都还在继续创新搭建数据应用场景。

例如,在成都市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上,综合集成了成都市卫星遥感监测、人口热力图数据服务等支撑平台,融合应用防汛、气象、公安天网、环境监测、市场监管等部门系统,在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重点行业领域形势研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再例如,成都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日均交换数据万条,累计共享数据亿条,促进了数据多跑路;市网络理政中心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65亿条,接入30万路视频和物联感知终端,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形成“城市数据大脑”雏形,初步建立以“一网统管”为目标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

新征程的大幕已经拉开,成都将构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构筑智慧化治理新图景。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这些手段的提升,最终都指向人民城市的价值依归——让城市里的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幸福。

《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认为,一个伟大的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幸福感,或许正是成都人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认同。

下一个五年,

一个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更有内涵的幸福成都,

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值得我们共同奋斗!

▲杜甫草堂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