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写道:“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所以真的有逐“臭”之夫么?还真有这么一群人。不过他们并不是出于爱好,而是因为职业,迫不得已。
三百五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些能够挣大钱的人,明清年间的粪夫们,堪称京城隐形高薪职业。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但是他们全凭一身力气,不花一分钱便可开张,再加上京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粪夫。因此他们中间也有人借此发了大财。
▲推粪车的粪夫01
掏粪这个工作能挣大钱,其实仔细想一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吃喝拉撒睡是人生5件大事,在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每家每户的粪便也是需要解决的,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而且掏粪这个工作唯一需要出的本钱就是自己的力气,粪夫们不需要额外花钱,只需要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出城,将之晒干后卖给农民就可以小赚一笔,这样的无本买卖,还有个雅号叫作“金汁行”。
北京在元朝的时候叫做大都,那时候大都没有完整的城墙,居住于城内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方便”起来还是确实挺方便的。普通百姓对于方便的地点也比较随意,没有那么讲究。
▲元大都城墙遗址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令人将北京城的外城墙修得非常坚固,但是,却没有在城内修建排泄污物所用的下水道。那么北京城里的居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排泄物呢?特别是居住于皇城内的皇家贵族们,肯定不能生活在臭气熏天中。
因此,皇宫内出现了一个新的职务,叫做“净军”,净军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负责倒马桶。住在皇宫内的皇帝后妃们的马桶是不放水的,而是烤焦了的枣子。枣子烤焦之后闻起来的味道特别香,而且很轻,排泄物一旦落入马桶之后,就沉到了枣子下面,可以说是最优秀的除臭剂。老百姓的厕所就叫做“茅子”,这种非常简陋的厕所修起来也简单,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再埋进去一个小缸,上面再用砖头砌一个小蹲位,最外边围上一圈矮墙就可以了。
▲农村的“茅子”02
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专门养净军的,但是如果家里的排泄物不收拾的话,又会气味很难闻,所以就招来外地逃难的到此的农民,把粪便送给他们,让他们自行运走。在没有化学复合肥料之前,豆饼就是最好的肥料,但是豆饼营养价值很高,人们常用于自己食用。所以湖泥和粪便就成了最优的肥料。因此难民们常常挑着桶,挨家挨户地搜集粪便,集中起来以后卖给农民。如果掏粪的时候顺带做一下粪坑的清洁,又会说话讨人欢心,腿脚利落一点的话,主人家还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一些打赏。
掏粪这个工作换来的收入也就仅能勉强为生,但是能维持生计,对于逃荒的难民来说,已经是救了命,所以对这个工作他们十分看重,但是掏粪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会导致一些争端,常常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粪夫旧照嘉靖年间,粪夫们拉帮结伙,冲突不断,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在官府的插手之下,粪夫中的大小头头们终于能坐下来划分地盘,大家就此约定各管各自的地盘,这也就成了后来所说的“粪道”。
掏粪这个工作,在明清两个朝代都很低贱,所以只要粪夫们不闹事,能够把这项清洁工作好好做下去,既然划分了粪道之后减少了很多冲突,所以官府也就由他们去了。划分好的粪道,对于粪夫来说就约等于农民种地的土地,可以继承,也可以买卖。只是这个产权不能被官方承认,买卖或者转让合同上只会用让、典或者租一类的字眼。
▲清道夫旧照03
此后,粪夫就算是有了正式工作,待遇也提高了不少,每家每户不但要按月支付工钱,逢年过节照样要给打赏。要是哪家不想出这个钱,家里就没人给掏粪,那就会像汉代刘向《说苑·杂言》里所言:“如入鲍鱼之肆”了。如此一来,占有粪道的头目们也就越来越赚钱了,跟其他行业一样,他们通过转让、收购等商业行为来挣钱。明清时一条粪道需要几十两白银才能转让。到了民国,还曾经出现过,仅仅只包含户的粪道,就需要五六百大洋的价格。
粪夫里总有一些精明善于算计的人,于是他们通过买卖粪道变成了“粪商”,这个行业也跟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成立了自己的商会——肥业公会。但是有些粪商发财之后就对原本的掏粪工作并不在意了,服务质量远不如之前,老百姓们愤怒地称他们为“粪阀”。
▲上个世纪的掏粪工人比如民国时期的“粪霸”于德顺,此人原本是从河北逃难来到北京,最早是在别人的粪道上偷粪,然后不择手段地吞并粪道,终于积累起第一桶金,最后成了北京最大的粪阀。真正算是发了大财,在他最有钱的时候,他在北京城有两间商铺、八个院落、一百多间房子,还有一千五百多亩田地。其资产折算下来,身家上亿不在话下。不要说和其他粪夫相比,就是在北京本地也算得上是富翁了。
结语
发了大财的粪阀毕竟是少数,他们也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粪夫这个行业在明清时代依然是最底层的,每家每户都需要,但是却得不到任何尊重。而掏粪也是一个重体力劳动,对于年迈体弱的人更是艰难,如果以一两个粪阀来评断整个行业,肯定是不公平的。
参考资料:
《北京的粪夫与粪阀》
《说苑·杂言》
《与杨德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