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有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虽然此话本意是对“由庶转贵”、“礼仪熏陶”的感慨,但也侧面反映出了“吃、穿”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两汉至魏晋时代,随着新食材的传入,以及烹饪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饮食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不俗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吃喝”一事的逸闻趣事,漫谈三国时代的饮食习俗。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些许乐趣。
本文共字,阅读需12分钟
①所谓五谷
三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其主食品类,与两汉相似。基本还是以五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五谷当中,稻即大米;黍即黄米;稷一说为禾、一说为粟(小米);麦即小麦;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的优良品种。“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早期的五谷,一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大约与先秦时代、稻谷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三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魏文帝曹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五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五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上风吹之,五里闻香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大为不同。
三国时代因为军事活动频繁,很难吃得到现煮的新鲜食物,因此将谷物磨碎或晒干,通过脱水延长保质期。
这类应急食品被称作“糗”或者“糒”。糗即炒熟的谷物粉末,冲泡成糊状食用;糒即如今日的干饭。
曹操妻妾众多,死前遗命其居于邺县铜雀台,每日供以干肉(脯)与干饭(糒)。
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即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魏武遗令》
②劳动阶层的主食
乱世中的五谷,不过是理想环境下的食物,是权贵门阀的“特供食品”。普通百姓与基层军人,很难享受得到。
三国百年战乱(-),群雄割据,丁口锐减,十不存一。以至西晋初年,户口数量萎缩到东汉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注:西晋太康元年人口万,东汉鼎盛时人口至万。
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人们根本不可能吃得上“放心粮”,遑论五谷。因此便产生了诸多替代品,聊以果腹。
(1)桑葚与枣、栗
桑葚酸甜多汁,属瓜果类食材。但晒干后的桑葚,亦可略作充饥之用。
袁曹争雄河朔时(-),均采用桑葚作为预备军粮。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王沈《魏书》
又因为曹操的屯田成果逊于袁绍,故特别仰仗桑葚,甚至不惜为提供“桑葚干儿”的杨沛加官进爵,以作表率。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杨)沛谒见,乃皆进干(桑)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魏略》
彼时晒干的枣子与栗子,也可充当应急食品。与桑葚类似。
有记载者甚多,比如汉献帝逃荒时(-)便以枣、栗为粮。
(献帝)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枣栗为粮。--《后汉书皇后纪》
(2)蛤蜊与蝗虫
袁术在淮南(-)骄奢淫逸,每日躲在宫中“啖食膏粱”,士卒则嗷嗷待哺,面有菜色。
(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魏书袁术传》
最终饥饿的淮南将士,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关于袁术军队的主食,不同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
王沈《魏书》称淮南军靠“下河捉蛤蜊”为生。《太平御览》则称淮南军靠“下田捉蚂蚱”为生。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王沈《魏书》
注:蒲蠃即河蚌、蛤蜊。
袁术在寿春,穀石百馀万,载金钱之市求籴,市无米而弃钱去。百姓饥寒,以桑椹、蝗虫为乾饭。--《太平御览》引《吴志》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考虑到淮南的地形气候,恐怕“蛤蜊说”的可信度更大。无论如何,袁术无赖到这个地步,也难怪称帝不足两年(-)便彻底完蛋。确实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3)糟糠
乱世中的百姓很难吃得到完整的谷物,只能吃些米糠、麦屑、豆茎甚至桑叶,树皮一类的粗糙食物来果腹。
三国时江夏豪强李通,在饥荒时曾与部下分食糟糠,大得人心。最终兼并周遭大小势力,成了独擅一方的“小霸”。
遭岁大饥,(李)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士)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魏书李通传》
后世称其作“李通淮汝、臧霸青徐”。
(4)人脯
以人为粮,是三国时代最黑暗的故事。
在古代的饥荒期,人相残食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史书中寥寥数笔的“大饥、人相食”不知隐含着多少心酸血泪。
三国时代有明确的“食人”或“制作人肉干粮”记载者,有程昱、刘备、王忠、臧洪等人。
刘备与王忠属于被逼无奈。
建安元年()刘备遭袁术、吕布夹击,进退失据,在广陵海西县断粮,麾下自相残杀。靠着糜竺散尽家财才稳住士气。
(刘)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英雄记》
王忠则是在三辅大乱(-),向荆州逃荒时被逼食人。
三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魏略》
臧洪亦有无奈之处。在孤军鏖战、对抗袁绍时(-),杀死爱妾,为部下分食。
(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魏书臧洪传》
程昱的情况最为恶劣。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程昱为了“筹措军粮”,竟返回老家(兖州东郡东阿县),屠杀父老乡亲,制作“腌人肉干”,足足为曹军提供了“三日之粮”。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世语》
程昱略其本县,以人脯为粮“人脯”的恶行,在十六国时代臻于鼎盛。前秦名将苻登,便公开对部下讲:“诸君白日血战,夜晚便可以食“肉”,无饥馁之虞,岂不乐哉?”
(苻)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肉,何忧于饥!”--《晋书苻登载记》
前秦军队甚至称之为“熟肉”,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③上层人物的主食
与仰仗桑葚、蛤蜊、蚂蚱甚至人脯的底层士民不同,三国时代的门阀权贵,在吃喝问题上十分讲究。
除了最常见的粟米之外,稻麦制品亦发展出多种花样。
(1)饼
麦制品“饼”,成为上层人士的最爱。
常见者有“胡饼”、“汤饼”、“水引饼”等。
胡饼传自西域,即今日之“烧饼”。
汉灵帝特喜胡饼,因此胡饼在洛阳风靡一时。汉末皮氏县长赵岐,避祸时亦在市中贩胡饼。东晋时代的书法家王羲之,亦喜食胡饼。
(赵岐)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魏略》
汤饼即今日的“片儿汤”,被视作“至味”。
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饼赋》
汤饼曹操的女婿何晏,皮肤白得不正常。魏明帝怀疑何晏涂了脂粉,便请何晏入宫吃汤饼。结果何晏擦汗时,皮肤更加洁白刺眼,遂成逸闻。
何晏美姿仪,(明)帝每疑其傅粉。后夏月赐以汤饼,大汗出。以朱衣自拭之,尤皎然。--《太平御览》引自《语林》
水引饼即如今日的“面条”。按记载“筷子粗细、一尺一断”,与面条无异。
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汤煮。--《齐民要术》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代对“发酵技术”的掌握尚不成熟,故许多麦制品,是用未发酵过的面制成。
(2)粥饭
稻、麦、粟等均可做粥饭。
稻米与粟米制成的饭比较常见,麦饭则比较少见。因为麦饭的口感比较粗糙,故食用麦饭者,会被视作“廉洁朴素”。
吴国重臣张昭在服丧期间,吃麦饭粥,被视作“至孝”。
及父卒,(张昭)兄弟立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陈书孝行传》
二战时期,日军为了避免“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在战斗口粮中添加麦饭(日军最初以“去壳精米”为主粮),便引发了士兵抗议。可知麦饭口感确实不好。
磨碎的麦粒,被称作“麦屑”。
袁术死前()欲求蜜糖水而不得,只寻得“麦屑三十斛”。袁术嫌其口感粗糙,羞怒交加,竟吐血身亡。
(袁术)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韦曜《吴书》
袁术求蜜水不得,唯有麦屑三十斛豆(五谷中的菽)亦可做粥饭。
西晋初年石崇、王恺斗富,二人便以“豆粥”相炫耀。因为豆子难煮,故煮豆需要较长时间。石崇却通过提前煮好豆子,临时投入锅中来迷惑宾客。
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恒冬天得韭,以萍菹。--《太平御览》
除了上述常见的饼、粥饭之外。还有“环饼”“乳饼”“馒头”“牢丸”“角黍”等食物。不过更类似小吃,与主食相异。
其中馒头即今日的包子,传说是诸葛亮为“祭祀神祇”而发明。牢丸莫衷一是,一作米团、一作汤团、一作元宵。至于角黍,就是粽子。
④蔬菜与肉类
虽然副食种类繁多,但在三国乱世中,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享受到的。
如果说葵菜、芜菁、菜瓜等食品还有可能进入百姓餐桌,那“肉类食物”便是士族与军阀的专利了。
(1)蔬菜
彼时的蔬菜有葵菜、茄子、芜菁、萝卜、菜瓜、冬瓜、苋菜、竹笋、藕、莼菜等等。
当时饭桌上最常见的葵菜,今日已不再风靡。口感滑腻,有种咀嚼粘液的感觉。
“瓜”是南方的常见作物。孙坚之父(一说祖父)孙钟,便在吴郡富春“种瓜自给”。
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上》
东吴丞相步骘,年轻时避难江东,亦与好友卫旌在此种瓜。
(步骘)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吴书步骘传》
考虑到彼时西瓜还未进入中国(西瓜传入应在五代时),那江东的瓜农,恐怕种植的应是冬瓜或菜瓜。
(2)肉类
牛、羊、豕(成年猪)、犬、鸡等“五牲”属常见肉类。三国中涉及的“肉食”,大抵属此类。
当然,权贵门阀因喜射猎,乃至“毁田作猎场”(如曹叡),虎狼鹿獐野猪等野味,也便经常进入帝王的餐桌。
对下层人物而言,“牛”与“鸡”是最常见的肉食。
典韦年轻时在江湖上做刺客。经常乘着板车,在车厢下层装满长刀、撩戟等轻重兵器,在车厢上层覆盖着肥鸡美酒,以作迷惑。
(典)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魏书典韦传》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曾夜募八百死士,杀牛犒赏健儿。翌日清晨突袭孙权本阵,大破十万吴兵。乃至吴人“闻声止啼”。鲜牛肉的威力,可见一斑。
(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张辽传》
张辽有鲜牛肉,李傕便有臭牛骨。
董卓死后,汉献帝在李傕、郭汜等人的欺凌下(-),在长安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有次宫中断粮,汉献帝求李傕赏赐五斛大米,些许鲜肉。结果只得到一具腐败生蛆的臭牛骨。
时盛暑热,人尽寒心。(献)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赐左右。(李)傕曰:“朝餔上饭,何用米为?”乃与腐牛骨,皆臭不可食。--《献帝起居注》
献帝求米五斛、牛骨五具以赐左右皇帝与群臣,含泪而食。李傕则大笑,称自己“辅政四年、三辅清静”;还讥笑献帝“吃饭何必用米,臭牛骨足矣”。
可见乱世中,傀儡皇帝也很难吃得到鲜肉,遑论军士百姓。
(3)鱼类
鱼虾是淮泗与江东地区的特产。中原与河北要是有鱼吃,曹操与袁绍也不至于仰食桑葚。程昱也不至于制作人脯。
鱼的吃法颇为多样,有煎、炸、烩、蒸或者切脍(即刺身)。还可以制成鱼脯(鱼干)、鱼酱或鲊(用盐和曲腌制)。
广陵太守陈登,便特别喜欢吃生鱼片(即鱼脍)。
问题在于徐州地区战乱不止,东海、彭城、琅琊是曹操屠城的重灾区。乃至尸积盈路、河水断流。
(曹操)凡杀(徐州)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后汉书陶谦传》
陈登早年被吕布质于下邳,恐怕吃了不少受到污染的水鱼。最终患了严重的寄生虫病。靠着华佗妙手,捡回过一次性命。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魏书华佗传》
结果随着华佗意外被杀,陈登也在虫病的折磨下死去了,年仅三十九岁。
⑤水果与饮料
作为正餐的补充妆点,水果与饮料亦占据了重要地位。
(1)水果
彼时常见的瓜果有李子、栗子、橘子、柿子、杏、梅、梨、枣、桃等。“异域贡品”则有葡萄、(安)石榴、龙眼、荔枝。
苹果,番茄与西瓜等今日常见的水果,并不在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时史书记载的“蘋果”与今日的“苹果”无关,其更类似“小沙果”。苹果原产地在美洲,清朝才传入中国。
与水果有关的三国典故较多,相关人物有曹操、曹丕、李衡等。
吴国的李衡,因家贫被妻子嫌弃,遂种橘树千株,竟因此实现了“财务自由”。因此柑橘树被李衡亲切地称作“木奴”。
(李)衡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襄阳记》
曹操“望梅止渴”之事,耳熟能详。其实梅子不仅做水果,也做调味品,在先秦时代与“盐”的地位等同。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曹丕喜食葡萄(彼时也写作“蒲桃”),还喜欢喝葡萄酒,甚至为此撰文纪念。
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曹丕常把西域的葡萄、石蜜,与南方的龙眼、荔枝(交州特产)相提并论。并不无揶揄地称西国水果,远胜南国水果。实际是在借此贬低孙权。
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太平御览》引曹丕《与朝臣诏》
至于曹丕口中的“石蜜”,就是今天的冰糖。三国时代中国没有固态糖,只有“饴糖”,即麦芽糖。是蜂蜜状的液态糖浆。
有趣的是,三国时代的蜀人,特别喜欢吃饴糖,与今日嗜辣的习惯完全不同。
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加上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川蜀人口比例失衡,最终“湖广填四川”。川蜀人士的口味,也便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2)饮料
三国时代的常见饮料,有茶与酒。
酒是流行全国的饮品,茶则是兴于南方的雅俗。
胡人则喜欢饮“酪”,即乳制品。不过在三国时代饮酪的风气并不普遍,可能与东亚人种“乳糖不耐受”的体质有关。
关于“饮酒”的记载,多不胜数。三曹、刘备、孙权乃至魏晋人士、尤其是玄学名士,皆嗜酒。这群酒徒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风流逸事,脍炙人口。在此便不再赘述。
关于“饮茶”的记载,有吴国史官韦曜“饮茶代酒”的典故传世。不过随着韦曜的失宠,“饮茶代酒”的特权也被随之剥夺。
(韦)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吴书韦曜传》
韦曜以茶代酒饮茶的习俗,在魏晋开始扩大化,到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不过因为北朝多为胡人政权,故鄙视茶茗,将其蔑称为“酪奴”。即北国之酪(乳制品),胜过南国之茶。
(北魏)高祖怪之,谓(王)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唯茗(茶)不中,与酪作奴。”--《洛阳伽蓝记》
可笑的是,酪本是中原人所蔑视的饮品。昔日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吃不到家乡食物,而悲歌长啸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悲愁歌》
可见两汉时代,在中原王朝心中,酪为贱,酒为贵。
然而随着鼎祚更替、强弱易主,偏安东南的六朝(吴晋宋齐梁陈),反倒被北国的胡人政权所鄙夷。南朝的“香茗”,便成了北人口中的“酪奴”。
所以说,饮食文化哪有什么高下之分,不过是政治实力的体现罢了。大航海时代若是中国引领,那现在全世界都得学着用筷子。
因篇幅所限,许多细节问题便不再展开。
希望胖咪的文章,能为读者朋友带来些许收获和乐趣。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