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多年轻人奋力逃离大山,这数万80后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21.html

来源: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欧甸丘、施钱贵

拼版照片:贵州省石阡县年轻扶贫干部群像。左上图为石阡县枫香乡黄金山村第一书记樊正敏;左下图为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右上图为石阡县大沙坝乡付家坪村支书邓真霞;右中图为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第一书记游龙;右下图为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8月27日至8月29日摄)。图片均为新华社发(杨文斌摄)

广袤的云贵高原上,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与贵州农村大多数年轻人奋力走出大山相反,数万名80后、90后年轻扶贫干部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路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与农村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记者近期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采访了解到,众多年轻的驻村扶贫干部成为贫困山村里最活跃的元素。他们扎根深山,甘心奉献,把满腔热情奉献给农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这片热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全面小康生活越来越近。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大沙坝乡付家坪村支书邓真霞(右一)在介绍村里柚子产业发展情况(8月29日摄);左上图为邓真霞(左)与丈夫在展示新挂果的柚子(8月29日摄);左下图为邓真霞在查看村里产的黄桃在网店上的销售情况(8月29日摄)。

改变自己:从怕讲话到会讲“群众话”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石阡县共选派了近两千名干部长期驻村扶贫,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很多都经历了从没有群众工作经验,到会讲“群众话”、会吃“群众饭”、会做群众工作的历程,年轻扶贫干部们的自身升华成为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基础。

尽管家距离所驻村仅半小时车程,但石阡县工业和商务局派驻枫香乡黄金山村的第一书记樊正敏每周只回家一次,而且时间不超过一天,其余时间都工作在村里、吃住在贫困户家里。

“只能抓紧早上七点前和晚上八点以后的‘黄金时间’走访老百姓,其他时间他们都上坡干活去了。”有了两年半驻村工作经验的樊正敏说:“不这样扎根在村里,不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就没法和群众真正搞成一条心,睡在家里也睡不踏实。”

从机关到乡镇,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还有的干部则是放弃相对优越的县城工作,主动回到农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枫香乡黄金山村第一书记樊正敏骑摩托车下村走访归来(8月28日摄);左上图一为樊正敏与村民在收割牧草(8月27日摄);左上图二为樊正敏在打扫牧草加工厂地面,厂房门前的摩托车上挂着他的“干群连心袋”(8月28日摄);左下图一为樊正敏在收割牧草(8月28日摄);左下图二为樊正敏(左二)与村民在捆扎存放青贮饲料的塑料袋(8月28日摄)。

“收入从每月四千多降到了现在的两千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每天八小时左右延长到现在的十几个小时,工作内容从单纯的导游,变成了现在繁琐、复杂的群众工作。”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去年辞去了在县城从事的导游工作,如今成为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村干部。“再多付出都值得,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贫困发生率20%以上,不能让家乡总戴着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左艳说。

缺少群众工作经验的年轻扶贫干部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做三年村干部,抵得上读三年大学。”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说:“以前最怕开群众会,开口怕遭骂,开口了说错话更怕遭骂。第一次开群众会发言,我是照着事先写好的稿子念,但现在不用看稿子,连续讲两个小时没问题。”

扶贫干部们的付出,群众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两年前,中坝街道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莫若被委派到大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去群众家里走访,我还没开口,群众先当着我的面骂了村干部半个多小时。后来帮村里修好了路,搞好了自来水,群众开始认可我们。今年6月,我爸过世,出殡那天,30多户村民自发来帮忙端盘子、砍柴烧火、摆桌子。”莫若感动地说。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左一)与下地劳作归来的村民交谈(8月28日摄);左上图为左艳近照(8月28日摄);左中图为左艳下村走访途中(8月28日摄);左下图为左艳(中)在贫困户家了解危房改造情况(8月28日摄)。

改变农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充满活力、积极有为的驻村干部们身体力行,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学习技能,大大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站在大湾村村口,可以看到陡峭的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新植的枣树,一米多高的枣树上正挂满拇指大小、即将成熟的酥脆枣。两年前,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带着村民去外省考察,结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选定了酥脆枣作为脱贫产业。

62岁的大湾村村民邹黔平指着枣子基地说:“这座山上种过杜仲,种过柚子,种过药材,但十几年来就没有成功过,村民都失去了希望,但现在枣子成功了,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第一书记游龙(左)在给村合作社饲养的兔子投食(8月28日摄);左上图为游龙在查看一只即将出栏的兔子生长情况(8月28日摄);左中图为游龙(右)在走访贫困户(8月28日摄);左下图为游龙在搬运喂养兔子的饲料(8月28日摄)。

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信心十足地选择回乡工作。五德镇桃子园村贫困户黎国权结束了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涯,去年开始跟着驻村第一书记游龙学习养兔技术,如今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养兔技术员。“喂料、防疫、打针的技术都掌握了,每个月的工资共有元,还能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强过在外面打工。”黎国权说。

驻村扶贫干部们的引导大大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坪山乡大坪村贫困户左直海近日住进了驻村干部帮忙新修的三间砖房,还特意规划了一个猪圈,准备马上养猪。然而,数月前,50多岁的左直海还住在祖辈八代人曾居住过的木房子里,对劳动致富提不起兴趣。

“不断跟他讲,政策不养懒人,都要勤劳致富。驻村干部轮番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不下20次,直到几个月前他才坚定自力更生的决心。”左艳说:“村里帮他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他自己投工投劳,一个月就把房子建好了。他还主动要求养几头猪,争取尽快脱贫。”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干部可能有一天会撤离,但帮贫困户培育起来的内生动力将永远伴随他们,这是最强大的脱贫致富推动力。”大沙坝乡组织委员、邵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安繁华说。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右)帮助年迈的村民背辣椒回家(8月28日摄);左上图为罗忠俊(右一)在走访贫困户(8月28日摄);左中图为罗忠俊在查看村里的酥脆枣成熟情况;左下图为罗忠俊在帮助村民码放辣椒(8月28日摄)。

改变农村:从贫困“天堑”到致富坦途

要想富,先修路。在石山林立、沟壑纵横的石阡,基础设施欠账大和产业发展缓慢两大短板曾是横亘在贫困群众与致富之门之间的“天堑”,如今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扶贫产业随处可见,每条路、每个产业都凝聚着驻村干部们的心血。

左艳永远也忘不了,几年前,她从村里去乡里读书,背着十多斤重的油、米去学校,走山路要走六小时,现在六点五米宽的柏油路已经修好,到学校车程仅半小时。莫若依旧记得第一次进村帮扶的景象。“第一次进村碰上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摩托车是抬着进的村。那时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现在水泥路几乎修到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出门鞋不粘泥。”他说。

年以来,石阡县投入多亿元,修建各类道路多公里,硬化路通到每个自然村。现在正投入3亿多元,建设人饮安全工程,确保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喝。确保巨额投资安全、顺利、有效落实到每条路、每个水利设施上,凝聚着扶贫干部们一丝不苟的作风、费尽心血的付出。“为了把项目落实到位,哭过、累过、苦过,但就是没有放弃过。”大沙坝乡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邓真霞说。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必须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才能让脱贫攻坚成果惠及全体老百姓,才能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每个村随处可见的成片产业是石阡农村的另一道风景,尤其是由驻村干部们领导的集体经济所发展的产业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在枫香乡黄金山村,两米多高的牧草沿着山脚一直绵延到山顶,山脚下的牧草加工厂每年7月开工,一直运行到11月份牧草加工结束。

“石阡有多家养牛场,但饲草大多要从外省‘进口’,进货价高达元/吨;我们自己搞牧草加工,售价元/吨,价格优势明显,利润可观。去年,牧草加工厂纯赚13.6万元,给全村贫困群众分红5万元。”樊正敏说,下一步要继续扩大牧草种植规模,带领全村从草里“淘金”。

“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搭起了通往富裕生活的桥梁,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委副书记邓诗微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