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武夷山干部读本五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朱子一生致力弘扬儒家道统,遵循“二程”理学足迹,集注儒家六经为“四书五经”,吸纳诸子百家和佛学精华,建立了一套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其在世时称理学,亦称闽学或考亭学派,后人尊崇朱子思想学说,将朱子所建立的文化体系统称为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影响近古以来中国及东南亚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结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乃至风俗习惯至今,朱子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朱熹(~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所创朱子理学被称为后孔子主义。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但一生71年中却有近50年在武夷山度过。朱熹在武夷山从学、成长,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成熟。

  朱熹南宋建炎四年(年)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尤溪县(现属三明市),14岁时(南宋绍兴十三年,年),受父亲朱松临终遗命,奉母亲祝夫人到崇安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投靠父亲好友、抗金名将刘子羽。刘子羽视朱熹为子侄,并建紫阳楼给他母子安居。朱熹到五夫后,拜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先生为师。三先生不负好友朱松生前所托,对朱熹倾心教育。朱熹也非常用功刻苦读书,18岁即中乡贡(举人),19岁登进士,同年娶老师刘勉之女儿刘清四,在五夫紫阳楼完婚。24岁时,朱熹首踏仕途,朝廷授予泉州同安主簿。四年任满,返回崇安,因母亲年老,向朝廷奏请祠居,一面奉侍母亲,一面教书著述,直到淳熙五年(年),才应朝廷之命,出任南康知军。在出任南康知军前20年中,曾四次到延平拜见著名理学家李侗,拜他为师,向他求教,而朱熹的学问也因此更加精进,历史上有“逃禅归儒”的典故,讲的就是朱熹向李侗问教的故事。

  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后,在任内修复白鹿洞书院,倡导教育,大兴教育之风,又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上书赈灾恤民,使许多饥民免于死亡。淳熙八年,朱熹调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正逢浙东大闹饥荒,他又将五夫救灾的“社仓法”请示于朝廷,在浙东等地实行,缓解了灾情。同时,深入民间私访民情,查清一批贪官污吏,并加以弹劾。不久,又改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他请求罢免,返乡到武夷山隐屏峰下,创建武夷精舍,讲学著述。淳熙十五年,朝廷下诏,任命他担任兵部郎官、崇政殿说书、秘阁修撰、直宝文阁、江南东路转运使等官,他都一一辞去。到淳熙十六年,朝廷任命他为漳州知州,才勉强应命,在任内奉行经界法。绍熙三年(年),63岁的朱熹离开五夫搬到建阳考亭,并筑沧洲精舍(考亭书院)。绍熙五年,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大兴教育。同年,65岁的朱熹被宁宗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任职仅46天。庆元二年(年),权相韩侂胄叫人上疏诬朱学为“伪学”,有十大罪,主张斩熹之首,以绝朱学,史称“庆元党案”。庆元六年(年),朱熹71岁卒于建阳考亭。

  朱熹一生历任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为实职官员9年左右,当皇帝的老师46天,其他时间大多是著书立说,讲学立道,有70余部多卷多万字的著作,创立、修葺书院20多所,门生达千人。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家礼》《小学》《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义》《资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

  朱子理学在南宋理宗朝就受到重视,《四书集注》《白鹿洞书院揭示》进入官学体系。元仁宗诏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诗集传》、胡安国的《春秋传》以及蔡沈的《书集传》为科举取士的经文定本。朱子理学也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至清代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把中国古文化推进至最高峰。

中国古代

南宋诗人辛弃疾《寿朱晦翁》中评价:“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南宋嘉定二年(年),朝廷赐诣朱熹曰“文”,尊为朱文公。

南宋嘉定五年(年),朱熹《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发太学遵行。

南宋理宗皇帝在《宝庆三年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制》中说,程朱道学“有补于治道”“历万世而无弊”。

南宋咸淳五年(年),度宗皇帝赐婺源朱氏故居为“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而为二。

元朝至元元年(年),惠宗皇帝修建朱熹文庙。从此以后,朱熹也像孔子一样受到人们的顶礼朝拜。

宋末元初学者熊禾在《重修武夷书院疏》中说: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明洪武元年(年),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朱子学,国家以朱子传注为宗取士。

明永乐十三年(年),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定为科举取士之书。

清康熙二十七年(年),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予武夷山紫阳书院(今福建武夷山市景区朱熹纪念馆)。

康熙五十年(年),皇帝下诏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熹牌位进入大成殿。也在这一年,康熙下诏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颁行全国。康熙亲自做序,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评朱子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中国现代

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毛泽东主席邀请张治中将军一起到上海考察,途中谈到朱熹著《楚辞集注》时说“这是一部好书”。年,毛泽东主席把朱熹《楚辞集注》做为国礼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钱穆在《朱子新学案》中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又说:“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胡适认为:“朱熹是近六百年来,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最大的思想家和学问家。”

蔡尚思在《闽学研究丛书》总序中说:“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在年题词:“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世界各地

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评价说:“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又说:“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还说:“最现代化的欧洲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12世纪)曾建立起一个比(近代)欧洲任何思想都较接近于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

日本思想史学家子安宣邦为:“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毕竟东方哲学思想能够踏出海外,并且在国外为此特别举办研讨会的,至今也只有朱熹一人。”

美国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朱熹是人类思想史上没有牛顿力学做基础的爱因斯坦。”

美国R.A.尤里达教授说:“现今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

朱子理学,是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传承程颐、程颢等宋朝理学家的学说,融合佛教、道教的部分教义,建立起以天理为核心,以探求宇宙本源、研究人生本性、体认事物本质、兴利除弊为政为主要内容,以格物致知世界观、正心诚意道德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观为价值观念的人本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宋末至元、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和主体文化。

朱子学说被称之为“后孔子主义”“新儒学”。其思想学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时指出,“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

朱熹从政施以仁政德治,讲学深怀儒家爱民思想,一生仁政恤民,以民为本。辛弃疾起用福建提点刑狱时问政于朱熹。他答:“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朱熹心忧黎民,与民休戚的深厚感情,在崇安一年久旱得雨的《和喜雨二绝》诗中情露于形:

雨师谁遣送余香,珍重天公惠我民。

黄昏一雨到天明,梦里丰年有颂声。

朱熹把重视农业生产看作百姓生存生活的物质基本。他说:“生民之本,足食为先。”他到南康、漳州任职,都发布《劝农文》,要农民勤用劳力,不误农时,讲农耕技术;兴修水利,蓄水灌溉,保护耕牛;养蚕栽麻,捕兽垦荒等。他提出理财以养民,薄赋以安百姓,以为“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官艰于催科,民苦于重敛”“量入为出,罢去沉费,而悉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若不认百姓是自家百姓,便不恤。”施行中,他在同安减重税,在福州更改盐法,在浙江为各州灾民减赋免税,禁止苛捐杂税等,以宽民力。朱熹从政间,经常遇水、旱、蝗虫等灾害。他赈粮救民,组织农民排涝抗旱,大修荒政,深得民心。五夫社仓就是朱子救荒、以民为本的生动体现。

绍兴十三年(年),朱子父亲朱松在病重弥留之季,修书给五夫里奉祠在家的好友刘子羽,郑重将身后家事托付。刘子羽不负好友所托,立刻修葺五间房给朱熹孤儿寡母居住,将母子三人的生活做了精心安排,并收朱熹为义子。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位学者好友则亲自教授朱熹。刘勉之后来还把女儿刘清四嫁给朱熹。刘氏兄弟义薄云天,无微不至地忠友所托。“五夫三刘”(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先后成为“朱子三父”(义父、师父、岳父)。

14岁的朱熹从此开始定居五夫,在五夫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了近50年,创立了朱子理学,成就了五夫理学之邦的美誉,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至今,五夫镇还存留着紫阳楼、兴贤书院、朱子社仓、刘氏家祠、屏山书院遗址等30多处朱子理学文化遗迹,是研究朱子理学的珍贵历史实物,五夫也成为瞻仰朱子、研究理学的重要基地。

朱松把家事托给刘子羽,又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宪)、白水刘致中(勉之)、屏山刘彦冲(子翚),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年仅14岁的朱熹遵父遗嘱奉母移居五夫里,拜刘子羽为义父,并从学胡宪、刘子翚、刘勉之三先生。

胡宪(~年),字原仲,号籍溪,学界称之为“籍溪先生”,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胡宪最精《礼》学,朱熹生平第一部礼学著作就是在胡宪的指导下完成。胡宪向朱熹传授的《论语》学,对朱熹四书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二刘(刘子翚、刘勉之)相继去世后,朱熹只得独事胡宪为师,期间同他师事延平李侗交叉重叠。胡宪对朱熹的影响还表现在,他把在逃禅归儒后困学彷徨的朱熹领到了湖湘派的大门口。著有《论语会义》等。

刘子翚(~年),字彦冲,自号病翁,又号屏山,世称“屏山先生”。他是南宋时期一位颇有造诣的理学家和爱国诗人。隐居屏山之下,潜心于讲学,致力教育事业,在五夫里家居近旁,建起屏山书塾。刘子翚诲人不倦,扶掖后辈,其学生很多有成就,如刘珙为名臣、朱熹为理学家。刘子翚还精研佛道,对诗文有较高造诣。著有《圣传论》《屏山集》等。

刘勉之(~年),字致中,号草堂,时称聘君,学界称之为“白水先生”,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崇安五夫白水(今属上梅乡)人,是朱熹的岳父。以乡贡入太学。当时蔡京严禁元祐书,伊洛之学不传。刘勉之和胡宪秘藏和传抄程氏之书,并潜心研读,后来辞离太学,拜理学家杨时为师,筑草堂于故乡,耕耘自给,淡泊功名,与胡宪、刘子翚讲学论道,研究理学。刘勉之倾心教育朱熹成名,并把女儿嫁给他。著有《草堂文集》。

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字,精辟阐明了修身齐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全文如下: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在文公山脚下,矗立着一尊端庄伟岸的雕像,面向东方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它是朱子故里五夫镇的新地标——朱子雕像。

朱子雕像由中央美院范迪安院长率领其雕塑系团队进行设计打造,于年12月17日揭幕。这是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一尊朱熹雕像。雕像高71尺(约23.6米),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历程;其基座高度1.4米,代表朱熹14岁时受父遗命托孤五夫;雕像广场直径50米,象征朱熹自14岁至63岁在武夷山生活50年之久。走近雕像,要登上9级台阶,这是寓意朱子入仕为官共约9年;朱子一生留传于世的著作有25部余万字,雕像背面雕刻其《四书集注》等代表性著作,同时,朱子像连同基座的高度正好25米,象征了朱子的25部著作,并暗含其“著作等身”的骄人成就。广场地面上近2万块不规则的石块则用来指代其著作余万字。

朱子雕像的设计立意于“远目可及,近观能赏”。朱子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好似正与访客娓娓道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朱子一生研理立说的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犹如立身于中国文化的“灵山道海”之中,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朱子精神,使前来瞻仰的人们获得身心沉浸的体验,感悟朱子思想的光辉。

“一扇窗可看大千世界,一栋楼可观历史长河。”在五夫镇屏山脚下的紫阳楼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定居近50年的旧居。

绍兴13年(年),朱熹父亲病故,临终前将朱熹母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14岁的朱熹遵父遗嘱,奉母偕妹来到五夫里投奔刘子羽。刘子羽重信守诺,用刘氏府第一侧的五间平房及几十亩良田将朱熹一家三口安置。

绍兴18年(年),19岁在朱熹迎娶恩师刘勉之之女刘清四,婚后育下三男五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朱熹对原5间旧房进行扩建改造并对新楼赋以《名堂室记》来记录之。因为朱氏的祖籍徽州郡城城南有紫阳山,乾道七年(年),朱熹因一直怀念祖上故居和去世的父亲朱松,便将新楼命名为“紫阳楼”,并以朱松在徽州紫阳山上游览读书时刻有“紫阳书堂”闲章来匾其厅堂。直到绍熙3年(年),朱熹举家迁居建阳考亭,共在这里居住了50年。

紫阳楼于元朝初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民国16年(年),重修紫阳楼以复其旧貌。又因原址所在的潭溪之北“概成丘墟,溪南犹多庐舍,烟井所在,香火更周”,所以在其原址勒碑作记,将之迁往溪南。上世纪70年代,紫阳楼再度荒废,年底重建。年,依据紫阳楼原址残碑,并通过刘氏宗谱图文记载位置对照,确定了紫阳楼原址所处位置。本着尊重历史事实和旅游开发的双重需要,年,朱子故居紫阳楼在原址重建,并适当扩大建筑规模。历经沧桑的朱子故居紫阳楼,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貌。

兴贤书院座落在五夫镇兴贤古街上段,是朱子理学重要的遗迹之一。

兴贤书院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建。此前为宋代理学家胡宪用旧居改建的文定书堂,“兴贤”有“兴贤毓秀”培养人才之意。兴贤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明清两代一直有做修缮。清光绪24年(年)由乡人连城珍等14人倡议,得到崇安县令张翥[zhù]的支持,进行较大规模的重建。

书院建筑门楼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上嵌以朱熹书法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四个大字。“洙泗”是洙、泗两条河名,地点分别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与孟子故里山东邹县,意为五夫与邹鲁心源相契,学脉同源。两侧门左为“礼门”,右为“义路”横额砖雕,除了代表学子求学成才重要路径,也代表着朱子理学从孔孟的“仁义”到朱子之“理”(朱熹曾释义“礼”即“理”)的传承与发展。书院正门和侧门顶上装饰官帽,分别代表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兴贤书院主体建筑分三进。第一进为正堂,第二进为书庑,分左右两庑。第三进为文昌阁。在书院一侧墙上还有一对栩栩如生的浮雕龙鱼,龙鱼下方空坪上原立有一座“敬字塔”,为古代书生敬烧废弃纸字之用,惜今已不存。

  五夫镇兴贤古街凤凰巷内,有一个庞大的仓库式建筑群,它是朱熹践行民本思想的重要遗迹——朱子社仓。

  朱子社仓又名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7年(年),它是朱熹创建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乾道4年(年)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因灾情十分严重,年成荒馑,饥民骚动。朱熹力劝里中豪富,发家中存粟,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请予仿效古之社仓做法,在五夫建社仓。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官府的支持,乾道7年(年)八月,五夫社仓建成。社仓竣工后,朱熹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一文,追溯并记述创建这个社仓的始末,指出社仓惠民“不止于一乡而已”。为了防范社仓管理疏漏,警示管理人员,朱熹还在仓壁上赋诗一首:“度量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为防止社仓遇火险,朱熹还命人在社仓一侧建了一口四方井,以备防火应急之用。后人将这口井称为官仓井。因井口与地面平行,为了防止夜间有人不慎跌落,还在井边地面上安置一块巨大的黄蜡石,夜间石头的光亮能起到警示行人,防止失足落井的作用。

五夫社仓因为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辍,因而保存完好。五夫社仓体现了朱熹恤民、爱民、惠民的人本情怀,邑人感念朱熹这一善举,遂称之为朱子社仓。社仓最后一次重修于光绪15年(年),年整修时重新立碑以资纪念。

屏山书院初为刘子翚于南宋建炎4年(年)建的刘氏家塾,名为“六经堂”(后为屏山书院)。刘子翚效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宗旨,潜心讲学,教育弟子,深得乡人赞许。其学生多有成就,如刘珙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朱熹为理学家。

屏山书院周边有海棠洲、醒心灵泉、宴坐岩、桔林、莲池、南溪、桂岩、百花台、酴醾洞等自然景点和悠然堂、怀新亭、山馆、凉阴轩、早赋堂、横秋阁、万石亭、意远亭等人工建筑,刘子翚曾为其美丽的环境作屏山宅居17景诗赋之,时称屏山17景。后朱熹分别为书刻于石,现仅存朱熹摩崖石刻:灵泉、万石。

屏山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祸,明洪武2年(年)进行首次重修,后历朝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初年,再次被毁,现仅存遗址。年12月,列为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年,省博物院专家对屏山书院遗址进行为期近一年的挖掘考古,将书院原来的四界和地基构造,房屋布局等进行考证,恢复了当年占地约1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书院地基形状。沧桑岁月中,隐约可见书院兴盛一时的风貌。年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神道碑全称为“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立于淳熙6年(年)10月。碑主刘子羽是南宋名臣和抗金名将,是朱熹托孤于五夫里的刘氏家族成员之一。立碑时刘子羽已逝世33年,由于当时他得罪投降派的权贵,名在罪籍未除,所以丧仪简约,身后萧条,既没有谥号(“忠定”是以后由孝宗封谥的),也未建立神道碑,甚至墓前的幼树已经长成大树,他的子孙仍然没能在他的长眠之地刻碑铭勋。长子刘珙深感内疚,临死前把立碑的夙愿托付好友朱熹。他在写给朱熹的遗书中说:“珙不孝,先公之墓木已拱,而碑未克立,盖犹有待也。今家国之仇未报,而珙衔恨死矣,以是累子,何如?”

朱熹不负义兄重托,亲撰并书写碑文,并函请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篆书碑额。石碑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碑文共字,现存多字。碑文中,朱熹以酣畅的笔墨歌颂了刘子羽协助南宋初年宰相张浚,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确保南宋半壁江山的军功和政绩,列举了他和五夫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浴血保卫四川的几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事迹,歌颂了刘氏祖孙三代英勇抗金的功勋。碑文文字精练明快,情感深沉,是一篇传记文学的佳作。

神道碑原立于五夫蟹坑刘子羽墓前,因墓葬被毁,年5月迁武夷宫三清殿珍藏。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其作为“武夷山市史迹”之一,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移至朱熹纪念馆(现为武夷春秋馆)内,成为镇馆之宝。此碑经历多年的风霜雨雪,岁月磨砺,依然可以清晰看到碑上面的文字,朱熹手书的楷书,字体端庄清俊,笔画遒劲挺拔,是迄今传世的朱熹手迹中字数最多的书法珍品。加上张栻的篆书碑额,两位大师精心合作的佳作,是我们研究宋史和宋代书法的重要资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潭溪岸边,有一棵郁郁苍苍的大樟树,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安详地注视着溪水与岁月同流。

绍兴15年(年),朱熹16岁,举行成人仪式。仪式中,恩师刘子翚效仿古人种树立志的做法,要求朱熹亲手种下一棵香樟树,并取意《易经》中“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能像种下的树一样,扎牢根基,汲取养份,茁壮成材。朱熹青年时期给自己改字“仲晦”,中年时自号“晦庵”,老年时自称“晦翁”,由其一生都谨守这个“晦”字,激励着朱熹一生不懈努力,终成一代理学宗师。

如今这棵朱子亲手种下的古樟已历经余年,树围达4.76米,树冠直径约50米,枝繁叶茂,成为朱熹在五夫生活成长直至成才的一个鲜活的见证。且树如其人,树干中空,如朱夫子博大豁达的胸怀;树腹内长出一朵奇异的树灵芝,芝冠径超半米。灵芝汲天地之灵气,新异的滋长,正如朱子集先圣之学成就了“朱子理学”。宽大的树冠阴庇一方,正似实现了朱熹的毕生愿望:“荫(理学)覆于人间”。后人有诗云:春至春归日如梭,八百庚子岁蹉跎。扶樟犹记朱夫子,玉枝怀干也婆娑。

岁月流光中,古樟旁长出了一棵与其年岁相当的巨大楠树和两棵木质坚硬的椤木石楠,三种四棵树相依相偎,根系交错相连,好像代表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昭示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成就。

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玉虹桥,终至七市桥,全长余米。它是五夫镇所在地的一条古老街道,是集中瞻仰朱子及其先辈功业的好去处,是理学文化旅游的一条热门线路。

街中牌坊林立,古意盎然。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并矗立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朱子社仓、植槐世第、连氏节孝坊、张璘百岁坊和朱子巷、五贤井、七市桥等建筑及古迹。

沿街的五口古井被称为五贤井,是为纪念胡安国一家五贤而得名。井水泉涌不辍,仍为今人所饮用,水味甘冽爽口,冬暖夏凉,令人称绝。

朱子巷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中段,是朱子理学著名的遗迹之一,因朱熹少年生活于五夫,求学时常往返于此巷而得名。

朱子巷原称朱始巷,是古街上的一条叉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年)。巷子原长余米,现存多米,宽1米多,路面以鹅卵石铺就,一巷四曲,曲径通幽。巷子连接着朱熹居所紫阳楼和他先后求学和讲学的兴贤书院。据说朱熹一生往来穿行巷中不下万次。如今似乎还依稀可见到朱熹负箧求学的身影,听得到朱子步履匆匆的足音……。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走出了朱熹这样一位影响世界的思想大家。朱子巷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哲学之巷”。

刘氏家祠位于兴贤古街中段,因刘氏与理学家朱熹渊源深厚。这座祠堂除了一般祠堂的价值外,还有重要的理学文化价值。

刘氏家祠建于宋建炎4年(年),初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6年(年)移现址。朱熹曾用“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两幅对联来褒扬刘氏家族。

刘氏家祠顶檐下竖坊额青石篆刻“宋儒”二字和横刻“刘氏家祠”四字,字体苍劲凝重。左右石柱与内侧竖砖,雕刻山水、花草、人物、瑞兽,雕工精细。四条圆柱形门当雕刻着高洁的莲花,至今依旧凸显着当年刘氏家族的辉煌。可惜门前的户对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刘氏家祠共有三进,一进有天井,两侧是庑廊,其特别之处是天井正中辟为直通厅堂的步道,宽约2米。二进为大堂,正厅高悬堂号匾额“忠贤堂”,下悬宋高宗皇帝御赐匾额“旌忠褒节”,神龛供奉刘氏的五位先贤木雕塑像。左右门庑悬挂宋孝宗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匾额,是刘氏家族先贤忠良人物的历史写照。两柱联:“白水家声远,屏山世泽长”,“白水”指刘勉之,“屏山”指刘子翚。

朱熹14岁托孤五夫,学业上受到师父刘子翚的尽心指导,生活上受到义父刘子羽的悉心关照,恩师刘勉之更是把女儿许配给了朱熹,也因此成就了朱熹与刘家“三父”(师父、义父、岳父)的深厚渊源。刘氏家祠是后人了解朱子理学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五夫镇1.3公里长的兴贤古街中心地段的两旁,每隔多米,几乎等距离地分布着五口圆口的深井,每口井井栏均由整方的大石打造而成,成上小下大的梯柱形。走近细看,井沿上到处是深浅不一且光滑的波浪状凹痕,显示着千百年的绳拉磨损的岁月痕迹。探视井的内壁,会发现各有特点,有的用均匀的卵石垒叠,有的用齐整的古砖砌成,沿壁的卵石或方砖上长满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绿草,诉说着五口井的历史沧桑。在每个井栏的外壁,还能清晰地看到“雍正四年重修”“万历十九年中秋,信士王有节喜拾一完”等字样,清楚地展示了历朝历代沿街百姓用水护井的习俗。

五贤井的名称与宋代号称五贤十儒的五夫大儒世家胡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时,五夫从籍里胡坊居住着一个功名显赫的胡氏家族,即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胡安国后人称赞他:“如大冬严寒,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卒后,谥号为“文定”,明正统2年(年)配祀孔庙,明成化3年(年)封为建宁伯。清康熙帝为之题匾曰:“霜松雪柏”来赞扬他孤傲耿直的性格。他与三个儿子胡寅、胡宁、胡宏及侄儿胡宪都有着“士大夫”的荣耀,当地称为“五贤”。

由于胡氏五贤的突出成就与地位,特别是胡氏家族将屋宅建做书堂,让当地贫苦百姓家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后人为了表示对胡氏家族的纪念与感恩,以饮水思源之意,将街上的这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

五夫连氏节孝坊位于兴贤古街中段,于清乾隆14年(年)请旌奉旨修建。历经3年,于乾隆16年(年)竣工,已有多年的历史,乃为旌表吏员刘观赐之妻连氏守节尽孝而建。据说这位连姓女子,17岁嫁到连家,28岁丈夫刘观赐去世后即守寡不再嫁,尽心尽力将公婆养老送终,并将儿子刘经文抚养成材,成为国子监监生。

节孝坊原是刘家民宅门面,为三进四层砖石混构古建,坊门面对街道,主体高度约为8米,宽约6米,整体上显得庄重威严。坊门上方正中是大块石条横额,匾刻“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表明彰表对象及内容。匾的上方竖额勒石刻“圣旨”二字,围绕二字四面都是砖雕的龙形图案,特别是正上方探出墙面以外,立体雕刻的龙头,居高面下显示皇帝御赐的恩荣与威严,也说明此牌坊不仅经过当时皇帝的亲自许可,且其重视程度也不一般。横匾的下方,是浮于墙面外的双狮戏球石雕。绣球内部镂空,两只石狮子一只仰头向上,一只低头向下,神态生动可爱,且从头到背上的鬃毛都清晰可数。石狮的下方则是四根嵌于门上方的石制门当,显示受表彰的级别。门当下方是丹凤朝阳和麒麟献瑞雕饰,左右两边还有“鲤鱼跳龙门”的砖雕,彰显刘经文经科考成才。大门的两个门墩则设龙含珠石鼓一对,两侧建八字形坊墙,磨砖砌成,工整大方,门楼飞檐重叠,檐下层层叠叠的砖雕穿拱,工艺精湛,气势雄伟。

整座牌坊保存完好,建筑既有清代之精美,又保持明代遗风,年列入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市桥又名文献桥、双溪桥,位于兴贤古街南入口处,是古时进入五夫里的第一座桥。七市桥是一座廊桥。此桥最有名的传说是在某个朝代曾有7位宰相同过此桥,故又有美名曰:“七金桥”。朱熹14岁投奔义父刘子羽时,也是从此桥进入五夫。桥长40米,宽3米。自宋代至清朝末年,七市桥两侧一直是作为五夫河运码头,从五夫进出的货船都在这一带停靠。河岸两边是由鹅卵石精心砌成的河渠岸道或与水相接的台阶,当年可供商船上下货物,也便于居民取水和浆洗衣物。桥岸两傍古柳依依,潭溪之水幽幽;古宅高墙错落,若遇月明之夜,确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词意境。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九曲溪五曲东岸,是朱熹于宋淳熙10年(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

南宋末年,武夷精舍经扩建后改为紫阳书院。元至正25年(年),紫阳书院毁于兵燹。明正统13年(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明正德13年(年),县令王和重修葺,前竖牌坊,匾书“武夷书院”。明万历年间,少司马陈省寓居武夷山云窝时也曾修缮过武夷书院。清顺治年间文公祠毁,仅存二门,清康熙26年(年),官方再度加以修建,并由康熙皇帝赐予御笔“学达性天”匾额。年,书院被改建为部队疗养院,只保留主体建筑仁智堂和两庑隐求室、止宿寮。后主体建筑于年被拆除,遗址仅存两庑。年12月,武夷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后,于年予以复建,其中,仍保留着康熙56年(年)最后一次修缮的两堵20多米长的土墙。张岱年为之题词:朱熹园。

在朱子故居正厅四柱上高悬着四幅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四句治家名言,据考证为朱熹中晚年所写。

读书起家之本:朱熹把读书看作是兴家立业的根本,读书的目的是兴家立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顺齐家之本:朱熹认为“和顺”是整治家业的基础。“和顺”,即和谐顺从、和睦相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有极重要的意义。

循理保家之本:朱熹认为要使家业平稳地保持下去,一定要循理而行。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来明是非,别善恶,张正气,挞奸臣。循理以保家,据理以治国,其道理是一样的。

勤俭治家之本:朱熹把“勤俭”看作管理家业的根本,至今仍有很强的积极意义。所谓勤俭,即勤劳与节俭,古人崇尚勤劳致富、节俭立业的美德,而将巧取豪夺、贪贿劫盗视为不齿。

即指朱子祭祀礼、朱子敬师礼、朱子婚礼、朱子成年礼。

朱子祭祀礼

据记载,朱子祭祀典礼始于南宋宝庆3年(年),明景泰6年(年)成为国家级典礼。年8月,朱子祭祀大典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以来,每年农历9月15日朱子诞辰纪念日在南平各地,特别是建阳和武夷山,每年都举行祭祀典礼。

朱子敬师礼

五夫作为理学之邦,朱子故里,有着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为了秉承朱子故里遗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尊师重教之传统,年,经过挖掘整理,五夫镇复原了传统敬师礼仪,并于当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之际,在朱子故居紫阳楼前,举行了隆重的敬师礼仪式。

敬师礼仪式沿袭古代传统的程序,在司仪主持下,先后进行了拜文公朱熹礼、学生呈束脩、呈拜师帖、呈敬师茶、老师回礼等礼仪。仪式上,学生献上芹菜、莲心、枣子、桂圆,寄寓勤奋好学、苦心钻研、学业早成、功德圆满之意。教师则回赠毛笔给学生,代表教给学生学识与智慧。整个仪式简短而庄严。

朱子婚礼

朱子婚礼是朱子家礼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我市城乡广泛流传达多年。年7月12日,在武夷山举行首届朱子婚礼大典活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3对新人、多名群众参加,反响热烈。

朱子婚礼包括媒妁礼、纳采礼、亲迎礼、敬拜礼、合卺礼五个环节,全景式再现由朱子整理撰编规范的民间结婚礼仪。

朱子婚礼已申报国家商标注册,朱子婚礼大典活动落户武夷山五夫镇常态化举行。

朱子成年礼

朱子成年礼是朱子家礼的重要内容,也是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仪式上,学子们身着统一校服,师生同唱国歌。校长致辞,鼓励青年学子奋发向上;老师代表发言,表达对学子的美好希望;家长代表嘱咐,倾诉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学生代表讲话,表达对同学的诚挚勉励;学生集体行鞠躬礼,敬父母、敬师长、敬朱子;最后全体学子集体铿锵有力诵读誓词,立志传承文明、振兴中华,彰显朱子家礼中“冠礼”的尊严与神圣。

在紫阳楼晦堂上高悬“不远复”三字匾,“不远复”的寓意是什么?

《易经》复卦里有“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之说,《小象辞》语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不远复”从字面理解是“不多远就回头”,内涵是反省之意,劝诫人们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偏差,即有错,也能及时回头,不会错行太远。

“存天理、灭人欲”最为人熟知,同时也为朱熹招致了最广泛的批评。很多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被误解最深的儒家名句,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被严重忽视了。朱熹说:“人只是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一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何为天理?所谓天理,在朱熹看来,是一种上天的意志,然后降低到社会中化为一种行为规范,做事准则。天理就是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何为人欲?人欲即个人的生理需求,个人的欲望,比如七情六欲,生活中的各种欲求或愿望,等等,《朱子语类》有“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从简单层面说,人欲即过分,天理即恰当。过分的烦躁、焦虑、恐惧、内疚都是人欲,人的七情六欲,都是需要克制的,做到“发而皆中节”。如果不过分,则喜怒哀乐、吃喝拉撒、男女诸事,都是天理,都是正当的。

“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要求消灭人性,而是恢复人性中的善良本性,以维护人间秩序,引导道德在人心层面的建设。按朱熹的观点,自然、健康、正当的生活和追求是天之常理;而奢侈淫逸、非份的巧取豪夺则是人之贪欲。

按照哲学诗画的理解,天理肯定是要保存的,而人的欲望不能灭除,最好的方式是消减或者内化。从现代的浮躁欲望社会看,朱熹的存天理而灭人欲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人的欲望一旦过多,就会迷失本心,丧失本心,更别说良知和道德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三纲,在当今社会更应该表现为一种表率和责任,而不是束缚和压迫。“君为臣纲”应该表现为领导要为其他工作人员作好表率。“父为子纲”表现为当父母的要为子女作好表率。“夫为妻纲”就是丈夫要为妻子作好表率。同时,“纲”是可以变化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为表率,互相督促,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五常,常是伦常、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五常,其内涵深刻,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传统道德的精华,是衡量人品的标准,它对于维系社会人伦、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最为脍炙人口一首哲理诗——《观书有感》。后来由此诗引发的诸多对“半亩方塘”的探寻考证。甚至许多地方还望文生义,人为挖口池塘当“半亩方塘”。那么半亩方塘究竟在何处呢?

紫阳楼门前有个方池。春夏时节,池中莲花绽放,水里锦鳞游动,文人墨客面对此景最是诗兴盎然。注入池子的,是一条绕山而至的蜿蜒清渠,清渠的源头有一口常年恒温(约20℃)的泉水,汩汩的泉水千年来不停地从地下涌出,滋养着当年屏山脚下的刘氏庄园。从朱熹《观书有感》的写作背景和年代,可以推断这个半亩的方池和恒温的泉水就是诗中提到的“半亩方塘”和“源头活水”。

根据王懋竑《朱熹年谱》、蔡觉轩《文公年谱大略》、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篇》等记载:“乾道2年(年)9月,始悟‘主敬’思想,有源头活水诗自咏其思想飞跃。”这一年朱子人在家中,家在武夷山下五夫里。由此可见,半亩方塘应当是朱熹诗中所借的五夫紫阳楼周边的莲池之景。

诗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朱子写下《春日》这首诗,也写下了在古诗中吟诵春天的地位。朱子着眼于宏大,对春作全景式的描述。无边光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欢天喜地。《春日》感染了呀呀学语儿童到大家领袖。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时就引用了“等闲识的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

《春日》实际上是哲理诗。“泗水”乃孔子传道讲学之地。朱子并未去过,当时也无法前往。“靖康之乱”后,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隔江而峙。孔子弦歌讲诵的圣所早已腥膻一片。朱子“寻芳”寻的是孔孟圣人之道。这个学说广大精微,奥妙无穷,“万紫千红”,引人入胜,一旦把握圣学底蕴,则心旷神怡。朱子眼中的春日是儒家生意盎然的世界。

《九曲棹歌》是南宋大家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一首七排诗。这首诗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最早概括描绘武夷山九曲溪风貌的一幅长卷佳作。而九曲溪也因此作名扬天下。朱熹游九曲是逆水而上,是古代最有名的九曲溪导游词。《九曲棹歌》全文如下: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诗曰: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亦是冬温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

朱熹晚年迁居建阳考亭,总是常常怀念五夫故居,怀念着哺育他的这一池灵水。晚年时这个不堪故土之思的老人,在日薄西山之际独坐窗前,写下《怀潭溪旧居》表明思念。诗中的“傍崖寒冽一泓泉”是指故居旁的灵泉水,这口流淌千年的灵泉,至今依然水涌不断,民间把这口泉水称为“聪明泉”、“状元泉”。

朱子爱茶、嗜茶,以茶悟道,一生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

朱熹刚出生便与茶结缘。他的先祖朱瑰,在唐末时镇守产茶重镇婺源,后在“茶院”任管理茶税的岁赋征收之职,从此带领着朱家在婺源定居下来,于是朱瑰被其后裔尊为“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熹父亲朱松是茶院朱氏第8世孙。朱熹出生三天后行“三朝”洗儿之礼时,家人用宋代贡茶“月团”为他洗三朝。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一生以“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为做人处事的原则,因此后世留下了“朱子固穷”的说法。

朱熹早年崇佛,常与五夫开善寺住持圆悟大师一起品茶论禅,成为忘年之交。朱熹后来又以茶悟道,“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语类·杂类》)。据《古田县志·人物志·寓贤》记载,朱熹晚年受“庆元党禁”牵连,为友人题匾赋诗,往往不敢签署真名,常以“茶仙”为笔名落款。

朱熹喜爱武夷山水,他的一生有一大半是在茶乡武夷山度过的,对武夷茶情有独钟。在武夷山时,朱熹一边在紫阳书院讲学,一边品茶、论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乐在其中。“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便是他在山中的真实写照。

朱熹隐居在武夷山,著述立说,以茶穷理。亲朋故友、门生学子来访,则入山寻胜,设茶宴于竹林泉边,品茗赋诗,至今遗迹犹存。在《武夷山志》里还收入他与袁枢、潘友人等品茗唱和的茶诗;九曲溪有块巨石“茶灶石”,朱子常在巨石上设茶宴,灶在溪中流,巨石屹然,可以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科臼,自然如灶,可爨以瀹茗”。他在《武夷精舍杂咏》中有首《茶灶》记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庆元元年(年)2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赵扩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从庆元元年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朱子是庆元党禁最直接的受害者之一,在党禁期间,备受打击迫害,以致晚年时光极其凄惨,不仅为免遭朝庭抓捕而四处逃难,甚至去世后,朝庭以担心学子借机闹事为由,禁止朱门学子和道学子弟参加朱子葬礼。

文公菜,系理学宗师朱熹创制而得名,朱熹谥号“文”,人们尊称其朱文公,故名“文公菜”。因配料较多、形如塔状,又名什锦状元塔,寓意团圆幸福、节节升高、前程似锦、状元及第。此菜食材地道、外形优美、口感芳香,滑而不腻,多年来一直在五夫及武夷山民间流传,成为五夫人宴客大菜和崇安(武夷山)菜的代表。

文公菜传说有二:一是朱子为进京赶考的学子路餐而创造。二是朱子为孝敬母亲而发明。

朱熹的门人弟子众多,有姓名可考者达数百人。主要弟子为蔡元定、黄榦、陈淳、蔡沈等。

蔡元定,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黄榦,字直卿,号勉斋,世称勉斋先生,闽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淳熙3年春,黄榦拜朱熹为师,成为朱熹高徒。淳熙9年朱熹以仲女嫁黄榦,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初传朱子学大都出于黄干之门。

陈淳,字安卿,宋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今步文乡蓬洲社)人,世称北溪先生,是“朱门高第”、“闽学南传第一人”。

蔡沈,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南宋学者,蔡元定次子。少从朱熹游,后隐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文庙俗称孔子庙,唐贞观后普及到全国郡县。它在历朝历代的地方机构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建筑也表征着一个地方的文治形象。

由于武夷山(原崇安县)在古代“为七闽户牖,舟车辐辏,冠盖相属”(民国31年版《崇安县新志》),崇安文庙建设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朱熹生前多次垂顾崇安文庙并留下许多圣迹,逝后更赢得了“南方孔子”盛誉并入祀孔庙,崇安文庙日益荣耀,其建筑的体量与形制愈来愈宏敞、巍峨与华美。至清代“宏丽为闽北冠”“行道之人见宫墙之壮,轮奂之美,莫不肃然起敬。”即它的规模与精美程度,超过作为闽北府治的建瓯文庙,成为儒教的南方“麦加”。如今武夷山市政府大楼南侧、崇圣祠西南片的参天古樟群,便是当年文庙创建时植下的“孔林”。它们见证了武夷文庙千年的辉煌与沧桑。

武夷文庙遗存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山最珍贵的城市记忆。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结合福建省将朱子文化打造成福建第一文化品牌的部署,在朱子诞辰周年,修缮完成了文庙严重坍漏的崇圣祠与明伦堂。年8月,武夷文庙的崇圣祠与明伦堂两古建筑初步修缮竣工;9月14日,崇圣祠迎来了一尊孔子青铜塑像永久入驻。年2月22日,武夷山市中小学师生代表在崇圣祠孔子铜像前举行了武夷山解放以来首度的中小学开学敬孔仪式。3月22日,“武夷书院讲坛明伦堂讲座”开讲。武夷文庙成为武夷山人民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周建平彭小斌整理)

知识问答

1.屏山书院初为于南宋建炎4年建的家塾,名为“六经堂”(后为屏山书院)。他效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宗旨,潜心讲学,教育弟子,深得乡人赞许。()

A.胡宪B.刘勉之C.刘子翚D.胡宁

2.兴贤书院门楼顶上装饰三顶官帽,分别代表。()

A.解元、会元、状元B.状元、榜眼、探花

C.贡士、进士、状元D.乡试、会试、殿试答案:B

3.朱熹生于卒于。()

A.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卒于庆元六年三月九日

B.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六日,卒于庆元六年三月九日

C.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八日,卒于庆元六年三月六日

D.生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九日,卒于庆元六年三月六日

4.朱子集成“四书”是。()

A.《诗经》《论语》《孟子》《中庸》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诗经》《礼记》《论语》《孟子》

D.《礼记》《中庸》《论语》《孟子》

5.朱子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创立书院。()

A.寒泉精舍B.武夷精舍C.沧州精舍D.云谷草堂

6.朱熹在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天心明月”位于。()

A.仙人岩B.茶灶岩C.响声岩D.楼阁岩

7.兴贤书院座落在五夫镇兴贤古街上段,是朱子理学重要的遗迹之一。五夫兴贤书院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而建。()

A.胡宪B.胡宏C.胡安国D.胡寅

8.我们平时所谓的朱子“四礼”,即是指。()

A.朱子祭祀礼B.朱子敬师礼

C.朱子婚礼D.朱子成年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