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就像一本煌煌诗篇,摊开来,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则当在阅读停顿处夹叶书签…
面重庆人民大礼堂,自右边的小公路上行数百米,便来到一个岔路口。早些年,有几棵很大的枣树长于此处,顾名思义,这里就被称为枣子岚垭。
如今枣树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枣子岚垭的垭口左侧,几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中间,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顺山势有一堵青砖围墙逶迤朝上,墙顶饰以黛瓦,略觉古朴宁静之风。沿着脚下青石台阶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问一本陌生的闲书,一丝若有若无的神秘引诱着人去翻阅;一探究竟的愿望虽非强烈,但不增不减,终究存在。
上到近处,一个充满民国风情的小院现在眼前。
马鞍山29号这里就是马鞍山。一个曾经在重庆历史上风云涌动的地方。
它因中间低,两头高的地形而得名。
上世纪初,这里因为城市扩容,开始修造房屋,原名游庄。
建国初期,因修建重庆人民大礼堂,开凿了马鞍山部分山体,故地名犹在,地形不复。
它的发展历史回头去看,并无复杂之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庆久裕钱庄经理买下此地,自上而下修建了三栋小楼,以3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取名良庄、孝第、厚庐。
从前良庄就是这个小院,在重庆的历史上曾经有着不一样的浓墨重彩。它是一页夹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精致书签。由此打开,你会感悟到无法尘封的一段燃情岁月。
二
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才与资源都在向重庆转移。年,良庄迎来了它的新主人,美髯飘飘的沈钧儒先生。他一生爱石,自命居室为“与石居”。
沈钧儒在中国当代史中的地位无须赘言,他是前清进士,是“七君子”的领头人。在抗战期间,他为统战作出极大贡献,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因为沈钧儒住进马鞍山,这里变得热闹非凡,成为当时重庆政治和文化氛围的高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那个时候马鞍山上的真实写照。一群忧国忧民的人往来于马鞍山,一群学识渊博的朋友和而不同,在此碰撞交流,擦出的不但是友谊的火花,还有国家的前程与文化的辉煌。
沈老和叶挺合影就在这不大的地方,所发生的一切深深影响着整个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甚至是整个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
马鞍山,已经成为当时重庆最具影响力的地方。
三
年秋,一个叫沈雁冰的男人搬到了马鞍山居住,不爱出门,每天就在屋子里写字。
他在这里并没有住太久,年的3月即离开了重庆去了香港。
但他在这里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风景谈》,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他是谁了,他就是矛盾。
重庆寓所写作的矛盾在重庆短短的几个月里,矛盾创作出了《雾中偶记》、《“家”与解放》、《旅途见闻》、《听说》等多篇作品。
矛盾的文字,是我们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养料,也是见证了我们青春的文字。
站在马鞍山,想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地朗诵《风景谈》的意气风发,恍然如梦,而这梦萌芽生长的地方,就在我的脚下。一种奇妙玄幻的感觉油然而生。
四
发生在马鞍山的故事,显然不止这些。
抗战时期,从宜昌到重庆,沿长江而上,地势高处皆设有观察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