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败者杜甫一事无成的人生,如何成就了诗

什么叫做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608119.html

最爱君之前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唐朝名将张巡。为了凸显张巡以书生之躯身赴战场杀敌报国,最爱君写了这样一段话:

当时战乱四起,苍天变了颜色,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感慨世事变迁,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愤而……写诗!

有朋友读到这一段留言表示:与张巡同时代的杜甫,躺枪!

其实最爱君并无揶揄诗圣之意。相反在最爱君眼中,与神一般存在的张巡相比,杜甫离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近。

生前神发挥,死后被封神,张巡的人生太难模仿了。但杜甫的人生,却是很多人人正在经历的:

工作不顺利,目标达不到,生活不着调,如沙鸥一般,飘飘于天地之间,不知所往,不知所终。

当然咯,就算我们在生活质量上“向杜甫看齐”,也几乎不可能如他一般达成“某圣”这样的旷世成就:这难度根本与“封神”无异。

但有一件事,杜甫做到了,你我也可以做到。

杜甫塑像摄图网

周游

杜甫,字子美,公元年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在唐高宗时期中了进士,但仕途却并不顺,几次因事被贬。其父杜闲,人如其名,新旧两本唐书里关于他都只有一句话,是个龙套级别的人物。

这么来看,虽说父祖都是“当官”的,但皆官位不显。从《新唐书》对杜甫“少贫不自振”的记载来看,老杜家当时家境是不怎么样的。

然而少年的杜甫却还算乐天。在他的《百忧集行》中,时年五十岁的杜甫回忆当年十五岁的自己时这样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五岁了心里还是住这个宝宝,身体健壮如跑来跑去的小黄牛,庭院里枣子、梨子成熟的时候,每天爬树“能千回”……

简直就是个活泼少年嘛!

而另一方面,家里虽然不宽裕,但是有文化啊。祖父杜审言是进士,学富五车且擅长写诗,与当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杜甫自幼便隐有诗才。在其诗《壮游》中,杜甫追忆曾经的似水年华写道: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这如果是真的,那可以说是很厉害了呢。

长大后,杜甫怀着一颗不羁的心,开始四处游历。“客吴越、齐赵间。”在大约25岁的时候,漫游齐鲁,写下了《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据考证,这应该是杜甫留下的第一首诗。

而在游历的途中,杜甫与另一位盛名于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相遇。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十年有余,但交情甚笃,常常一起约会游玩。杜甫曾在诗里记载道: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喝酒喝醉了盖一张被子睡,手拉手,一起走……

杜甫对李白甚为崇拜,什么《赠李白二首》《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不见》《遣怀》……这感情真的不一般。

青少年杜甫,见到壮丽山河,美啊写首诗吧。与友交游,美啊写首诗吧。

写诗在唐朝本就是文化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对于杜甫这种“七岁咏凤凰”的人,写诗自然是表达感情最好的方式了。

困京

然而,无论如何年少优游,对“承儒守官十一世”的杜甫来说,不管再怎么放荡不羁,仕官终究是人生的第一目标。

公元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24岁的杜甫回到故乡参加“乡贡”,次年赴洛阳参加“高考”考进士。然而落榜。

公元年,在辞别李白后,已是37岁大龄男的杜甫来到长安,彻底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优游岁月,开始为了生活一心求仕,然而“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公元年,在得知唐玄宗准备祭祀太清宫、太庙、天地之后,杜甫献上《三大礼赋》。玄宗看了称善,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察杜甫,分配官职。

这一次,看起来是没考中进士的杜甫,离飞黄腾达最近的一次。然而当时的宰相是李林甫,于是杜甫终究还是没等到好机会,只是被授予“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杜甫不愿上任,于是又改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个看管兵器甲胄的公务员。杜甫为了生计,无奈接受。

这一年,杜甫已经43岁了。

对此杜甫自己说道:“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曾经游离四方的风光少年,转瞬之间已过不惑之年,然生活却尚无着落,苟且于这盛世之下。

当了小公务员之后,杜甫启程去奉先县省亲,到了之后却发现幼子竟然饿死。“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杜甫悲痛之余,写下长篇五言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味杂陈的情感,全和在这诗里了。

公元年,盛世崩塌。

苟且于盛世尚为不易,更别说苟且于乱世是何等难度了。

公元年八月,杜甫欲北上灵武,投奔唐肃宗。结果在半路被安史叛军抓住,押回了长安。但所幸因为杜甫就是个小公务员,而且年纪也大了,叛军被没有心情对他严加看管。

转过年来开春,在破败的长安城,杜甫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长安以东,50岁的张巡在睢阳大战叛军,苦守孤城。杜甫没有张巡那种能带兵打仗的才能。他只会写诗,他只能以写诗来表达对这个王朝的担忧。

那就让他写诗吧,总比好过变成战场上一具无名尸骨。

拾遗

公元年四月,长安的春天刚到没多久,郭子仪所领的官军也到了长安近郊。杜甫内心波涛难平,竟冒险出城,穿过对峙的两军,终于在彭原郡(今甘肃庆阳)见到了当时执掌大权的唐肃宗。

唐肃宗对眼前这把老骨头冒死前来投奔甚感惊奇,便拜杜甫为“右拾遗”,是为谏官,“掌供奉讽谏”。这是杜甫一生中做的最高的官职。

好不容易,杜甫终于等来了任职朝廷的机会,一面感激唐肃宗提拔任用,一面也勉励自己恪尽职守,知无不言。然而,缺少官场经验的杜甫,在当时唐朝油腻的政局中,虽年且五十,却宛如天真男孩。

唐肃宗对宰相房琯素来不满。恰逢房琯自请带兵平叛,兵败负罪,唐肃宗便找借口要罢其相位。杜甫却在此时上疏劝谏说:“罪细,不宜免大臣。”

小过错嘛,不应该被免啊。

唐肃宗闻之龙颜大怒,要把杜甫发三司审问。新宰相张镐劝道“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杜甫这才解了围。然而杜甫却并不甘心,居然固执己见,居然继续拐着弯为房琯说话。最后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做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的杂事。

在肃宗朝为官期间,杜甫笔耕不辍,尤其在长安收复后,杜甫自西东返,辗转长安、洛阳之间,目睹惨被战争蹂躏的山河和饱受苦难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继续……写诗!

著名的“三吏三别”等诗便成与此时。后世所谓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之名,也多因此时的诗句而论。

入蜀

公元年夏,关中大旱。到了秋天,时年48岁,心灰意冷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公职,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负薪采橡栗自给”,后来翻过秦岭辗转入蜀。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畔,立草堂而居。严武又表杜甫为工部员外郎,给了杜甫官职,以自己的羽翼把他庇护起来。

严武,唐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虽是一介武夫,却也十分通达情理,因与杜甫有旧,故厚遇之。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严武对他颇为照顾。而杜甫本人,却性格乖张。

《旧唐书》载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居然仗着严武对自己好,行为甚为放肆。有一次杜甫喝醉了,居然站在严武的床上,瞪着严武说:“严挺之乃有此儿!”

——严挺之居然还有这种儿子啊!

对此严武却不生气。

在成都,只要严武在的时候,杜甫的日子就还过得去。史载:“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来拜访他,他有时连头巾都不带,披头散发。“其傲诞如此”,活脱一副怪老头样。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年,严武竟然暴卒。已经54岁的杜甫没了依靠,不得以再次踏上行程,离开成都向东,去投奔另一位大诗人,前剑南节度使即严武的前任,高适。同年,高适也病逝了。最后杜甫辗转,在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终于落了脚。

入蜀的这几年,杜甫进入一生中诗歌创作的巅峰。

春夜下雨的时候,他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茅庐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他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登高望远的时候,他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去武侯祠的时候,他写: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虽然日子过得苦,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以写诗的形式,记录生活,寄托情思。

写诗,这是他唯一能做,擅长做,喜欢做的事。

写诗,是他的存在方式。

回家

乱世终有头。

公元年,史朝义自杀,8年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时尚在四川时年51的杜甫闻此消息,不仅手舞足蹈,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脱口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叛乱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事与愿违,直到公元年,又熬过5年之后,57岁杜甫才真正踏上返乡之途。而且即使已经启程返乡,也非“青春作伴”。

因为穷,杜甫只能选择水路,于是乘舟出三峡,一路过江陵、公安,直到岳阳。途中杜甫写下了《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风烛残年之际,止一舟为伴,半生漂泊,此时除了还乡,老人已无牵挂。

到岳阳之后,一直生活在船上的杜甫穷困潦倒,无力北上,只得暂且沿湘江南下投奔亲戚。但途中又是叛乱,又是洪水,老人一路颠沛,狼狈不堪。

公元年,小舟停靠耒[leǐ]阳(今湖南耒阳),困于洪水,59岁的杜甫已“旬日不得食”。耒阳聂县令闻之,自己驾着小舟把杜甫迎了回来。聂县令见杜甫数日没吃东西,便送来牛肉、白酒给杜甫解饥。杜甫饱腹大醉,当天晚上就去世了。

一个被命运抛弃的人,就此人生谢幕。

诗圣

杜甫在世的时候,一事无成。即使是写诗,也没有什么诗名。直到中唐时期,靠着白居易、韩愈等人的发掘,杜甫的诗歌,才渐渐有了读者。

五代时期,前蜀宰相、也是诗人,韦庄,重修了杜甫的草堂,示以纪念,而同时随着唐宋文风的转变,杜甫“写实”的诗风开始备受文人的推崇。

宋朝时期,杜甫声名大噪。南宋末年的名臣文天祥,就在自己所编的诗集序中写道:“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明朝时,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词品·序》中首倡“诗圣如杜子美”。此后,“诗圣”的桂冠,杜甫戴上就摘不下了。

历史终于给了杜甫,与其诗相匹配的地位。

古今中外,像杜甫这样“成功于身后”的人很多。

在活着的时候,他们仅仅抱着心中的执念,或有意或无意地,终年做着一些看起来可有可无,没什么卵用的事。就比如杜甫,当时的大唐不会因为他多写或少写一首诗而有什么改变,但多一个或少一个张巡,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

然而等到死了数年之后,杜甫们的作为才到人们的推崇,名扬天下。

对杜甫而言,“stayfoolish,stayhungry”(保持愚蠢,保持饥饿)这种成功学,有点太过刻意了,因为你很难去定义如何做才是“蠢”的,如何做才算“保持饥饿”(虽然杜甫的大半生真的一直很饿)。

杜甫所做的,仅仅是写诗,写诗,永远是写诗,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他总是写诗,写诗,写诗。

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时局怎么破?这些都太远,太烧脑,所以不用想。

把能做的做好,并且一直做下去,就是了。

有人说,谁要死了以后才“成功”啊?

这让最爱君想起一部曾经很流行的电影,里面有句台词重复了很多次:

Justrun!Keeprunning!

跑下去,只要跑下去就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