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们在开发湖北省宜昌市黄花镇的一处工地时,竟意外挖出了大量的森森白骨。后来再深入发掘和统计,居然有多具。
对于这些白骨,工地和相关部门都不知所措,更不知他们是谁,经历了些什么,又为什么埋葬在这里?
就在众人都疑惑不已的时候,住在附近的73岁老人秦德标主动站出来,说:我知道他们!
原来,埋在这里的人,生前都是生死无畏的抗日英雄。
经过老人的这一提点,人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终于弄清了他们的全部故事,一切都还得追溯到年。
一、多名抗日英雄
年4月7日,冈村宁次被日军本部调往华北另用,原来的关东军第7师团长园部和一郎接替他的位置,正式成为第11军军长。
10日,园部和一郎刚到任,就收到了日军本部的“第号”命令。
这一项命令是冈村宁次在2月制定的,主要目标就是拿下湖北宜昌。
后来,史书将日军发动的这一场战斗称为“枣阳会战”。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第号”命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击驻扎在枣阳附近的国民党第五战区主力,第二阶段则是强渡汉水、夺取宜昌。
园部和一郎收到命令不久,就打响了战斗,国军也积极应战。
到5月左右,日军已经占领了宜昌大部分地区,火力蔓延到宜昌南边枣子岭地区。
驻扎在枣子岭附近的,正是国军预备第4师。他们和日军的战斗异常激烈,死伤十分惨重。
到底有多惨烈和惨重呢?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铁打的第4师番号,流水的第4师官兵。
为了抵御敌人,第4师有一批人英勇就义了,后方新招募过来的新兵就会填补上去,所以番号一直存在,但战士却不常在。
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形,当时的第4师师长傅正模毫不怯战,带领战士死死守住阵地、守护国土。
他们的坚持,终于让日军慢下脚步,但也引来了日军的注意:日军察觉到,傅正模的第4师不好打,得加强火力和加大攻势。
为此,日军腾出手后,就封锁了第4师对外联系的道路,切断了他们的物资补给,然后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这个时候的战斗已经来到了最为激烈的时刻,第4师和当地百姓空前团结,群众纷纷站出来为第4师挑担子、运送物资和接纳伤员。
本来第4师医院的,可日军封锁了道路后,他们只能临时搭建一个救护所,这个救护所正处于年黄花镇工地的附近一带。
战斗越来越激烈,伤员越来越多,可是病床和药品却越来越稀罕,再后来,就是一些伤员只能躺在临时救护所附近,也没有药品去治疗伤口,只能任其发炎。
不过多时,一些本可以救回来的战士就因缺药而牺牲,且死的人越来越多。
更为悲哀的是,那些死去的战士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大多都是在临时救护所附近就地掩埋,一起挤在一个大坑里。
这也是为什么工地上一下子就挖出一大堆森森白骨的原因。
这里不禁让人疑惑,当年死了那么多人,又都埋在一起,后来人们为什么不知道他们的故事呢?
二、重见天日
起先的时候,师长傅正模将埋葬战士的地皮都买了下来,为他们每一个人立下墓碑或石碑,还在墓地附近修建了一座大祠堂,里面供奉着多名战士。
到年,国民政府被推翻了,傅正模不再有能力去保护埋在黄花镇的战士,只能让他们留在那里。
国家进行土改时期,黄花镇的土地被重新分配,包括埋有多名战士的那一块地和祠堂也被划入他人的名下,但都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
不幸的是,我国在年遭遇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大灾害,为了能吃饱,附近的村民忍不住在墓地上面开荒种粮,因此破坏了墓地和祠堂。
在这之后,不再有人去管理墓地与祠堂,一些人还从这些地方偷拿石料去修筑房屋,时间久了,祠堂被拆卸一空,墓地的墓碑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再后来,墓地附近修建了一座学校,学校的正对面就是一块非常大的纪念碑。当时的人认为那个纪念碑不吉利,给炸毁了。
就这样,能证明多名战士存在的东西被逐一破坏,最后连他们是谁,后人都不知道。
好在年人们对墓地进行开发,战士的历史才重新被人们所知。
结语:
网上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日本人犯下的罪行,我们没有资格替我们的先人原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抗战太艰难了,我们不知道牺牲了多少战士,才换回如今的和平与稳定,如若不然,中华民族极有可能早就沦为了亡国奴。
正因如此,应当感谢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
非常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一些战士被永久埋于地下,但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这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