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妇常来偷枣子,杜甫写下首失水准之作,引

“李白是仙才,杜甫是地才”,论仙气杜甫或许比不上李白,但论写遣词造句本身,若狭路相逢鹿死谁手,还说不定。杜甫有两个第一在身,一首是被称为七律第一的《登高》,对仗工整,要意境有意境,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名句;一首是被称为五律第一的《登岳阳楼》,宏伟壮阔而、今昔对照、虚实相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这样的杜甫也有马前失蹄时,他曾为一名寡妇仗义执言写下首名为《又呈吴郎》的七言律诗,被评为杜甫平生首诗中最烂的一首,完全失了水准。当时55岁的杜甫流落到成都,盖得一间草堂,过了一段闲适的生活。此时他的邻居是位失夫的寡妇,一样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当时院内有棵枣树,对方经常偷偷来打枣子,杜甫虽知道但出于同情,没有为难过她。后来他搬到别处,将草堂送给了一位吴姓亲戚,这位亲戚为了防偷插上篱笆,杜甫知此事后,写下这首诗给这位亲戚。《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此诗一出,一片骂声。《汇编唐诗十集》说它:“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读杜心解》说它是:“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邵长衡说它:“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王慎中更直接说:“不成诗”。那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一、二句写西边的这位邻居没事就来堂前打枣子,她是一位无食也无儿女的妇道人家,这是诗人对寡妇的同情。三、四两句是对偷枣举动的同情,不是因为太贫穷了,怎会如此,正因为她害怕,所以才要和她亲近。五、六两句道出亲戚插篱笆的举动,是多此一举,自己不赞同。最后两句是替妇人诉苦,官府征税让她一贫如洗,她想起当时戎马之乱时,泣涕涟涟。从写诗的角度,这首诗通篇议论,不写景也不叙事,是要意境没意境,用字也颇为生硬,确实算不上是佳作。但却胜在了诗中对弱小者的同情上,这是这首诗被骂成这样,仍能流传千年的原因之一。在诗只杜甫个性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为了劝服亲戚,他现身说法。从自己从前对妇人的理解,娓娓道来。而诗中通熟易懂的语言,再加上生活化的场景,也让其充满着现实意义,诚恳而有力。曾经杜甫还写过一首七言古诗,名为《缚鸡行》,详细描写了家仆绑着一只鸡去卖的纠结。当时这首诗也被称为杜甫俗不可耐之作,但却一样是难得的佳作。有时候写诗为文,不一定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于诗圣来说,这首《又呈吴郎》或许正是如此。这首诗真的有那么差吗?大家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