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兴怒了29岁的人了,还努力给谁看这

-这是新世相的第篇文章-Sayings:前阵子,我去上海见了一次张艺兴,跟他聊了两个小时。第一批流量偶像30岁了。作为亚洲天团的成员在韩国出道,然后回国发展,张艺兴是国内的第一批流量偶像之一。我的一位同事说:“当年追他们团时我才19岁,现在我儿子都两岁多了。”跟张艺兴聊完觉得,他和我想象中的“偶像”不太一样:29岁慌得一比,失眠,一工作就停不下来。看到曾经的好哥们儿结婚生娃,“每次我都反问自己:我在干嘛?”“我妈妈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妈妈,该给我的打击她都给了。”“我找的还是小时候失去的东西,叫‘认可’。”他自嘲是一个“社畜型偶像”。“社畜”这个词本来是贬义的,形容被迫压榨性地工作,但他说自己是主动的。因为喜欢,也因为焦虑、没安全感。这不是大众心目中一个偶像的典型形象。但,用张艺兴自己的话说:“我把我所有的内心刨出来给你们看,有对的,有错的,但这些就是我。”07: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突然开始怀疑自己说到29岁,张艺兴的第一反应是:“29,我都觉得我才19,结果就29了。”奔三的人都有这种恍惚感: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年我都干啥了??张艺兴有次回老家,曾经上下铺一起睡的哥们儿带着儿子来玩,指着他跟儿子说:“来,叫干爹……”他连着“哇靠”了好几声,说,“那一瞬间除了脏话,都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每次回老家参加同学婚礼时、看他们在朋友圈晒娃时都是这个感觉。有天张艺兴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说00后都大学毕业了,才意识到90后已经是“前浪”了。以前上节目别人都叫他弟弟,去年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节目里,他叫了姜思达一天“哥”,才发现对方比他小两岁。瞬间尴尬。——像极了我每次小心翼翼问新同事多大年纪的样子。但这时,我们的迷茫并不来源于别人年轻而自己老了,而是来源于你有没有足够的东西让自己站稳脚跟。一直以来都被夹在外界的认可和质疑中间,张艺兴最迷茫的是:“每个人每天都活24个小时,时间上危机感大家都有。我自己的追求跟热爱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下去?我的坚持是对的吗?”——他的纠结和犹豫,和很多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没什么差别。02在焦虑面前,明星和普通人没多大差别我们见面是中午,我问他你今天几点起的?他说10点,但睡觉是早上8点睡的。“睡不着,翻来覆去。”因为头天晚上录一档舞蹈类综艺节目时,他老是记不住动作。“最近一直在练Krump,就发现Urban这些编舞方面积累的东西有点落下了,昨天跳的时候老是记不住动作,疯掉了。”被时间追赶、被后浪追赶着的我们,稍有一点落后,就会警觉起来: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有次在节目里看到,张艺兴化妆时习惯性地戴着耳机听在线课程,惊呆了我。一开始还不信,直到他开始用心理学跟我分析他自己的性格。我说,你是不是有很严重的知识焦虑?他说:“我觉得人是需要跟社会接轨的。既然职业让我无法跟社会接轨,那至少知识方面别太塌了。”空闲的时候他会看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时事相关的书。我想起身边那些上下班地铁都在挤时间看书、听在线课程的同事和朋友。除了收获到的知识之外,“保持不断地输入”这件事本身,就能排解焦虑,让他们安心。03“我努力给谁看?我自己要强啊”除了看书,张艺兴主要靠不停工作、达成目标来驱赶自己心里的不确定性。疫情期间一个人跑去工作室写歌、练舞,把练习室的地板踩出了一个裂缝。最近则是早上6点起床拍戏,中午拍广告,下午拍戏,晚上拍广告。拍完凌晨1点,还去练舞。我太理解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了。有时候是被迫的,有时候是主动的(自己作的)。我自己也是这样,累到崩溃过。聊到这里,张艺兴还劝我:“你不要把自己逼那么狠嘛。”我反问说:“换做是你呢?你能说服自己别这么累,别把自己逼这么狠吗?”他叹了口气说:“不行啊,我也不行。”出道前从长沙到首尔,从地方小童星到国际一流公司的训练生,他经历了很大的落差。曾经绑着两三公斤的沙袋和哑铃,边唱边练。舞蹈老师说每天练6个小时,他就练12个小时,18个小时。经常累得趴在地板上,汗水擦一地。再睁眼天都亮了。调侃自己的英文名叫“LayZhang”,翻译过来就是“又累又脏”。回国后,有人说他“凹努力人设”,他觉得莫名其妙。“我曾几何时因为这个事被别人搞过很多次,就是说你干嘛这么练,你每天给谁看?别人不允许你努力,要你跟他一起打游戏。你不打游戏你不合群。你知道吗?我练给谁看?我自己要强啊。”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情绪很激烈,带着股冲劲儿。我知道,网上有不少人说起张艺兴的“努力”,都带着一点讽刺。我问他,现在你会对这个标签反感吗?他说不会。“但如果因为我让大家反感了‘努力’这个词的话,我会觉得很抱歉。”“真正的努力是为了自己,不管周围有什么样嘈杂的声音,你为自己努力就是对的。”04做到“不在意”很难,承认“我在意”,更难张艺兴曾经晕倒在机场,也曾经录综艺录到一半,“嘭”一声倒了下去。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很直接地说:“害怕嘛,觉得没有安全感。”他用他学到的”皮毛心理学知识“跟我做了一次自我剖析——“有时候,我们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缺失的东西,可能会在你成人长大后的某一个时机体现出来。”他隐约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对”认可“这个东西都有很大的渴望。小时候,家人嘴里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妈妈对她的要求也很高:“别人说打一棒槌给一颗枣,我妈就是,她的枣子就这么点,但是棒槌给这么大一棒槌。”而到了韩国后,自己真正见识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唱歌比自己好,跳舞比自己好,长得也比自己好……——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是这样,从小到大活在比较和被比较之中。久而久之,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告诉你:你还不够强,你还不够好。就算别人说遍你很棒,但你就是不相信。张艺兴说,曾经他一度很迷茫。出道时他初心很简单:做一个好的音乐人,让自己的音乐和舞台被人们记住。但到后来变成了要拿奖,要拿格莱美。“后来才意识到,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奖项,对我来说,它代表着一种东西叫做‘认可’。”“其实我找的还是我小时候失去的东西。”要承认自己会在意这一点,其实挺难的。有时候,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曾经缺失的东西。05敢直面脆弱,才能变得更强写这篇稿子时,同事一直在跟我说,觉得流量偶像不应该是这样的。”他怎么可以丧呢?怎么可以去谈自己的过错、自己的痛点呢?“或许在行业里,一部分人对偶像的人设,对他们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都有一个潜在标准。但我个人相信,一个真实的人,敢于承认脆弱的人,承认自己不甘心的人,他的努力会显得厚实和真诚。直面脆弱,才能不软弱。最后我问张艺兴:“你怎么看待‘流量偶像’这个称呼?”他说,“流量”这个东西看命吧,看运气。相比起来,他更在乎”偶像“的价值。“感觉大家对‘偶像’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我不希望‘偶像’变成一个贬义词。”前阵子的街舞比赛节目上,张艺兴在队长battle时跳了四段狂派舞(Krump),刷爆了职业舞者的朋友圈。对他的评价是:“以为偶像就是来撑收视率的,没想到他跳得比专业选手都好。”痛骂过“现在流行音乐排行榜的歌都是屎”的摇滚老炮儿郑钧,也在节目上肯定了他的编曲能力。看上去,曾经渴望的认可,张艺兴已经得到了。我问他,对那些否定你的人,不认可你的人,现在释怀了吗?他说他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要在这个位置上站稳脚跟,在自己强的地方,变得更强。在我强项的地方我一定不是绵羊,我一定是看到你,只要侵犯了我领地我就直接会顶你的山羊。我要用我的硬核,在这个地方站住。”我想把他这段话,送给每一个曾经迷茫、脆弱、自我怀疑,却一直不停脚、不认命的人。撰稿:Cassie婉莹/插画:葵子/视频:苏琳王洋责编:Cassie晚祷时刻:有时候,正是我们害怕的东西,推着我们不断往前走。人生啊,放马过来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