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开幕的第四届王屯乡新庄大枣采摘节,应是做足了前期功课,让太多人“枣”有耳闻,蠢蠢欲动。
时值当日,新庄枣农、四方宾客、网络达人、县乡领导、演艺人员、文艺志愿者蜂拥而至。往新庄方向的大路上,“党建引领促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等等一条接一条的横幅比任何路标都鲜明,引领着大家直奔修武的“枣庄”。
进到村里,农家小院里里外外蓬勃摇曳着缀满青果的枣树,好像热情的邻家大嫂在招呼客人“来吧来吧,早来早尝鲜”。村外连片成景的枣园,把原本不算宽绰的村路掩映得更显逼仄。展示区台面箩筐里,新摘的大枣泛着油光,筐前的标签表明大枣的品类和主人。除了鲜枣,枣加工产品也摆了满满两大溜,枣酒、枣醋、枣片、枣芽茶、枣花蜜琳琅满目。
最南端高高的舞台是开幕式的主阵地,文艺演出内容除了传统的歌曲、舞蹈、游戏外,还有富于乡土气息的鼓舞《好日子》,唢呐表演《庆丰收》,非遗表演《变脸》,杂技《顶幡》,绝技《花式顶缸》等,这些好久不见的民间技艺,因为寻“枣”而在此亮相,不仅让忙碌的村民一饱眼福,也给丰收的季节增添了彩头。
我更钟情于现场的文创产品。白底红字正方体的硕大魔方块上,“趁青春,赶紧枣”“枣日遇见”“枣子熟了”“果然好吃”“枣的就是你”等等,给新庄大枣增添了文艺范。“千里有缘来相会,新庄大枣等你来”的“枣日遇见”手把小扇,纳凉之余,所有感受田园、亲近自然的大枣采摘信息都在上面。好风凭借力,如此用心以“枣”为媒,何愁不送枣上青云!
还真就送枣上青云啦!除了到枣园体验采摘、批发零售这些传统销售途径,村党支部书记、网络达人或走进枣园,笑看一嘟噜一串的大枣录播推介,或坐在新鲜采摘的大枣前热情洋溢地开直播,订单从云端纷至沓来,哪一个脸上不笑逐颜开。
或许有人会说,物质如此丰裕,谁还缺那一口吃的?还真就缺这口吃的!就像“你有故事我有酒”,新庄“枣”有故事等着你,不来不吃不过瘾。
村里人说起家乡的枣,那叫一个传奇。话说村里种枣树有年的历史,还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逃难时途经此地,发现口袋里有一颗从海外吃过的枣核,随手扔在了地上,谁知竟然长出了一棵幼苗,几年后还结了一树的大枣,青时如翡翠,红时像玛瑙,个大核小,肉厚皮薄,酥脆甜香,生津饱腹,村民欣奋地为其取名洋笨枣。后来,人怕出名枣怕甜,每年九月大枣成熟,当地官员都要挑选品相俱佳的最优质大枣进贡大明皇宫。
然而,那位明朝开国功臣,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终究还是遭了一步登天、多疑多虑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算计,多亏有宽宏仁慈的马皇后暗中护佑,以关心老臣的名义,让宫里人将“两枣一梨”三个水果送与刘伯温尝鲜,刘伯温刚咬了一口,陡然意识到,马皇后分明是在不露声色地提醒自己“早早离开”,免得成为朱元璋的剑下冤魂!于是立即以年事已高递交辞呈,回乡归隐。谁能说当年马皇后让送去的那俩枣,不是刘伯温留在新庄的枣核结的洋笨枣辗转到宫中,又成了自己的救命枣呢!
而今,党的富民政策遍地开花,大力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新庄村也抢抓机遇,发展林果经济,在历史悠久的枣树上做文章,整个种植过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枣树自然坐果,充分光照,每年还设立枣王争霸赛,今年的大枣王一颗竟然重达40多克,村民们也早已把昔日的“洋笨枣”改叫“阳贝枣”。这阳光下的宝贝枣,富了农户,甜了日子,暖了人心,尝到甜头的村民相互照应、连锁反应,已发展大型枣园7个,小型枣园40多个,枣树总种植面积达余亩,每亩年收入都达万元以上,还不断探索大枣深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大枣真正甜到了新庄人的心里头。
咋能不甜到心里头呢。修武乃至周边百姓所有的喜事大事好事都离不开枣。男婚女嫁,女方的嫁妆里都要放进成对的枣,喜床上“早生贵子”的“早”,无一例外都是用红枣摆成,拜天地礼桌上也要供上枣。八月中秋,一家人围坐一起,尽管月饼已五花八门,老人们还是习惯蒸上枣糕馍供飨月婆婆。春节蒸年馍,枣花馍是必需品,还有每人一个的人口大馍,供奉神灵的小供馍,顶上都要摁上一颗大红枣。枣早已成了百姓心中的吉祥物、开心果。
不仅如此,枣历来就是药食同源的头名代表,人们不仅日常当零食吃,熬粥煲汤也少不了放进几颗枣,好多中药方剂也以大枣为药引,民间更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的说法,大枣健脾和胃、养心安神、活血调经、美容养颜的种种功效被大家享用得淋漓尽致。这不得不说是新庄村大面积种植枣树的缘由所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枣简直无处不在,根本不担心“枣”多成患。
穿行枣园,望着枝叶间一颗颗青翠圆润的大枣,不由想起苏东坡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想起杜甫对馋嘴又敏捷的幼年时光“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追忆。如今我等也已年逾半百,赶上新庄枣农对枣树的科学改良,立于树下便伸手可摘,废掉的爬树功夫已不足为惜,倒是白居易的“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更符合一把年纪之人生命的意义,虽年华老去,但为后来人助力前行,甘做轮轴,还是不容置疑的好材料。连王安石都说枣树“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呢,融入枣园,那就以枣树自喻吧。
“枣”有耳闻,“枣”来“枣”好。九月新庄,“枣”在等你。
来源:百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