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手在民间玩主赵永功

白癜风图像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809/6450486.html

中国电影史上,年被称为“王朔年”——王朔的《顽主》等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葛优、张国立凭此片一炮而红,“老北京”语境中的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不着四六,却又聪明绝顶、古灵精怪的“顽主”,从此也广为人知。

“玩主”跟“顽主”大有区别。

中国最有名的“玩主”,王世襄先生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生于年的王世襄,盖棺论定的头衔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不过,老先生对这些“高大上”的名头不以为意,于“中国第一玩主”这个民间称谓倒是甘之如饴。王老晚年回忆说:“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别人玩蟋蟀,斗完就没事儿了,王世襄玩蟋蟀玩出了学问,他老人家从全国各地图书馆和藏书家那里找来十多种蟋蟀谱,逐段断句、改讹、勘误,编成了堪称蟋蟀谱百科全书的《蟋蟀谱集成》。老先生玩漆艺,四处走访漆艺匠人,花十年功夫为中国现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作注,详详细细把古今漆艺的工具、原料、技法记载在册。文化大家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有人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下一个“钱钟书”,但再也出不了“王世襄”……

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求名利、与世无争,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计时间、不论成本,没有原因、不求结果,单纯享受其中的趣味。他们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率性而为,执着而单纯。他们玩得尽兴、玩得洒脱,玩着玩着,不留神就玩出了名堂。

忻州就有这么一位“玩主”,从小喜欢望远镜,二十年间收藏了不同国家、不同型号、不同时代的望远镜几百具,欣赏把玩之余,玩出了一本《中国望远镜收藏与鉴赏》,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喜欢弹弓一类手工制作,玩出了10个发明专利;喜欢鼓捣榫卯传统木结构,把自个儿玩成了“王尔文玩”传统木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忻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今天,介绍忻州“玩主”赵永功。

一把“洋火枪”

年,赵永功出生在原平市楼板寨乡沙活村,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度过了童年。

永功父亲是一位山村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拉扯四个子女。沙活村远离县城,环境闭塞,但永功的父母却很开明。兄弟姊妹多,只有父亲一人挣微薄的工资,父母还是挤出钱来给永功长年订阅《小学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在大家都穷的年代,此般待遇,即便县城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也鲜有享受。

这些杂志,给童年的赵永功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小学生》杂志经常刊载一些小发明、小制作,永功便“照猫画虎”:找来漆包线,跟小伙伴一起鼓捣出一台“电动机”。用一个废旧电表箱,制作出一台“幻灯机”——用矿工帽上的凸透镜作镜头,用手电筒作光源,用花花绿绿的糖果纸做成幻灯片。把“幻灯机”搬到学校放映,教室的粉白墙壁上出现了骑白马的唐僧、持大刀的关公……

赵永功最拿手的,是做“火柴链条枪”也就是当年忻州孩子们所说的“洋火枪”——没想到几十年后,他还为此差点惹上“官司”。

玩枪是男孩子的天性,但“60后”“70后”小时候,谁家有余钱能给孩子买一把玩具枪?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玩具中,“洋火枪”属于“顶配”——一是工艺比较复杂,二是原材料十分稀缺。“洋火枪”的“子弹”好找,一盒火柴二分钱,卖一个空牙膏袋足够,关键是自行车的链条难找。虽说当年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自行车王国”,但穷乡僻壤,一辆自行车就是全家最值钱的物件。只有车子破旧得实在不堪使用了,链条才能落到早已望眼欲穿的孩子们的手中。

用粗铁丝做一个“手枪”骨架。把链条一节一节拆开,一节链子,当年娃娃们叫一篑。把七八“篑”链子捆绑、穿在铁丝上做枪管。用皮筋做击发装置。拉开撞针,掰开最前端的链扣,将火柴头紧紧塞进链扣的小孔。扣动扳机撞针撞击火药,发出“啪”的一声和淡淡的烟雾……

一截儿铁丝、一把钳子、七八“篑”链子,就要做出一把像模像样,关键是能打响的“洋火枪”殊非易事。几年前,赵永功有天突发奇想,当年的小伙伴们现在都是四十好几的人了,谁还不怀个旧呢?就把小时候的手艺拿出来,制作了几把“洋火枪”——当然,他在当年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改进,还给“枪”配了木柄儿。

试着把“枪”挂到淘宝网上,几天就卖光了。没想到有一个卖家举报他,说赵永功侵犯了他的专利权,对方还晒出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平台也拿不准,让赵永功给出解释。赵永功心说这可真是“活久见”,俺做枪耍枪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咋就“侵犯”了你的“专利权”?平台裁决说,只要赵永功能拿出他售出的日期在对方申报专利之前的证明,就可判定没有侵权。赵永功一查销售记录,再跟对方获专利证书的时间一对比,顿时长出了一口气——第一把“枪”的售出日期比对方获专利的时间早了一年还多,要说侵权,也是你侵了俺的权!

望远镜收藏鉴赏“指南”

赵永功对望远镜的痴迷,缘于作家梁衡写的一本书:《数理化通俗演义》。

上初中时偶然买到这本书,书中有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的描述。永功根据书中介绍的望远镜成像原理,找来矿灯上用的凸透镜当物镜,把哥哥用过的近视镜片叠起来作目镜,把两个硬纸筒插在一起制成可伸缩的镜筒,居然做成了一具真有远望效果的单筒“望远镜”。手持这台自己亲手做成的“望远镜”,登高远望,几十里外的原平城屋舍历历在目,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对望远镜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

年大学毕业后,赵永功开始收藏望远镜。投身这个极其小众的收藏领域后,赵永功才发现,国内还没一本关于望远镜收藏的专著。藏友们引用资料的来处,不是德国、英国人的著述,就是美国、日本人写的书籍。

收藏“烧钱”,望远镜收藏也是。再节衣缩食也不够开销,赵永功就走“以销养藏”的路子,业余时间骑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推销望远镜。10年光阴一晃而过,他收藏的望远镜已然蔚为大观,写一本关于望远镜收藏、鉴赏专著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忻州的望远镜爱好者有时拿一些望远镜让赵永功鉴别,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通过信函、网络与他探讨、交流,赵永功经常来往于忻州、太原、北京的古玩市场搜寻古旧望远镜,由此积累了不少资料。五台县徐帅故居陈列一具徐帅当年用过的望远镜,他数次前往拍照。北京军事博物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等展馆中的望远镜,都成了他研究、琢磨的对象。有一年,赵永功辗转打听到,太原光学仪器厂一位工程师手里有本修理望远镜的教材。他跑到太原去借,人家不肯。最后押了元将书借到后,又花60元将书中主要内容复印下来。0年后,互联网逐步普及,网上稀缺图片代购成为可能,赵永功又通过“中国知网”购买了大量关于望远镜的资料。

又一个10年过去了。年,第一本由中国人编著的《中国望远镜收藏与鉴赏》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军事科学出版社是以出版军事理论图书为主的中央级出版社。赵永功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流程相当严格,他这本书稿光审查就历时两年半之久。

《中国望远镜收藏与鉴赏》共26万字,配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望远镜图片多幅、全彩印。全书分三部分:望远镜基础知识;中国各型望远镜图鉴;望远镜的收藏与使用。

这是一本望远镜收藏与鉴赏的“入门指南”,内容全面、系统,“军迷”和望远镜“发烧友”一书在手,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少走弯路。此书出版至今又过了个10年,国内尚无第二部类似书籍出版。

玩出10个发明专利

赵永功目前手握10个发明专利证书,每一个专利都是“玩”出来的。

楼板寨是原平核桃产区,不少核桃树树龄上百年,树高30米以上。赵永功小时候常听父母说,本村或外村的某某打核桃时从树上掉下来,轻者跌断腿脚、重者枉送性命。长大后一见核桃,就想起父母那一声声叹息。

工作后有一次回村里过中秋,中午吃罢饭在院子里闲坐,一阵风吹过,院中的枣树上掉下几枚红枣。此事司空见惯,谁也不以为意。这天永功盯着枣树出了神:风吹枣树,树枝发生脉冲式摆动,枣子重量轻,随树枝摆动掉落地上。核桃为什么风吹不下来?核桃比枣子重,树枝脉冲式摆动的力道不足以将其摇落。然则风力足够大又如何?如果能发明一种“脉冲式风炮”,只要风力足够大,风的脉冲频率和树枝摆动“同频共振”,其力道便足以将核桃摇下来。

回忻州后立即付诸行动,画草图、做设计,数易其稿。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空采核桃的脉冲式风炮”,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的风炮组件及机架下方的行走装置。递交申报专利文本半年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赵永功说,这种机械如果能够量产,完全可以像收割机一样安全、高效,彻底解决村民打核桃的难题。

枪式弹弓的发明,也应了“无意插柳柳成荫”这句话。

2年以后,赵永功的本职工作是为单位写材料,经年累月地写、没日没夜地写,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头脑昏昏沉沉,眼睛见光流泪,骑自行车都“跑偏”。赵永功盘算,再这样下去人就废了,得想辙改变现状了。

工作是饭碗,万万打不得,只有转移注意力。他置办了成套的木匠工具,下班后做一些手工木作。开始也没有什么方向,有天收拾家时找到一把小时候做的弹弓,就琢磨能不能借助器械做一个精准度高的“枪式弹弓”?

找块松木板,将其设计、加工成枪的形状。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扳机。枪头上加装平板,平板上精确画线、钻孔,设计成弹弓弓门。拧上一厘米粗的螺钉,用三毫米厚的牛皮和八股弹力皮筋做成一支“枪式弹弓”。有“枪”没“子弹”不行,又在河滩挑拣了一编织袋圆形小石子儿,在无人的空厂房区试射,威力、精确度出乎想象。后来又不断改进,将木制“枪式弹弓”改进成铝制的、不锈钢制的。试着申请专利,没想到全国尚无人有此发明创造。发明专利申请成功后,“枪式弹弓”已经有厂家生产,成为体育竞技和旅游娱乐场所的“新宠”。

“一种高效射鱼器”“一种立体餐桌”“八卦签筷”“八卦钥匙链”……赵永功拥有的10个专利包括1个发明专利、4个新型实用专利、5个外观设计专利。在玩出这些名堂后,赵永功没有想到,在他玩的道路上,还有一位高人在等着他……

玩物励志

在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将一个精巧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李总理说,这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解开“鲁班锁”是一道难题,我把它送给默克尔总理,希望中德之间的合作不断创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开启美好未来。

“鲁班锁”也叫“孔明锁”,相传由春秋时的鲁班发明,三国时的孔明又把这个发明制成了玩具。这种三维拼插器具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形状和内部构造各不相同,种类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鲁班锁”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木作的精华——榫卯结构。

赵永功对手工木作上了瘾,神经衰弱的毛病也不治而愈。一天,赵永功在忻州开莱小区从事物业工作的朋友田艳明给他打电话说,田有一次到某户人家,看到一位老汉正在舞弄锯子、推刨,制作的各种“木结构”装了好几个纸箱子。田对永功说,你不是爱鼓捣木工吗,我带你去拜访一下这位老者如何?

这位老者,就是《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曾经报道过的“要留绝技在人间”的李德贤老人。

见了李德贤,初步了解老人制作的木结构后,赵永功仿佛看见一扇宝藏的大门正向他徐徐打开。他如入宝山、目不暇接、欣喜若狂。他本来以为已经失传的古老、精妙技艺,在李老这里不可思议地复活了。

赵永功视李德贤为“木工行当的隐者”——李德贤是中华木工一个分支“祖师像精传体系”第50代掌门人,这个体系尊远古时的巧匠王尔为始祖。几十年来,李德贤在师承“六技八体”的基础上,发明“王尔文玩”上百种,这些文玩涵盖大木作榫卯的所有分类,在全国也是别具一格。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华——榫卯结构,现在已经基本派不上用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赵永功说,传统榫卯技艺在大匠李德贤这一代人手上已达巅峰。复制古艺虽可炫技一时,但如果不能赋予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只能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只有创意、创新、创艺,才能拯救、保护进而将其传承下去。

拜李老为师后,赵永功作为“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的非遗传承人,全身心投入“王尔文玩”的挖掘、保护、宣传、传承。他建起工作室,除配置传统木作工具外,还购置德国诺元锯、凯德龙钻铣机、福赛带锯机等精密机械。赵永功设计了“榫卯绝技·王尔文玩——鲁班锁书镇系列三件套”,既是鲁班锁,也是书镇(纸镇)、印章、篆刻作品,既是文玩,也是智玩。从外观看,“三件套”是红花梨做的榫卯文玩,其上篆刻名言警句,可当座右铭,底部还是一个印章。从内部结构看,它又是高端“鲁班锁”,或榫卯异体,或榫卯同体,既控制别的构件,又被别的构件所控制,相互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拆解和安装需要开动脑筋,锻炼人的几何思维、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件套”用枣木、红木制成,适合放在办公室、书房案头,集智玩(拆解安装)、文玩(珍贵手把件)、纸镇、钤印四种功能于一体。既是室内摆件、文玩把件,也是收藏、馈赠佳品。

类似创意作品,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系列。古老的榫卯结构,承载了其他文化元素,在彰显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同时,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在李老的耳提面命、悉心指点下,赵永功手工木作技艺登堂入室,越玩越嗨,这个奖那个奖拿了一堆。人常说“玩物丧志”,赵永功的故事告诉我们,“玩物励志”是怎么一回事。

拍摄:冯晓磊、赵菁

来源:忻州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