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亮马河实现从三环路至朝阳湖2公里旅游通航;年9月实现了从三环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乘船可游览二十四桥十八景。年3月18日,亮马河畔举办了“醒春启航新征程”,预计今年5月,东三环桥下滨水绿道将正式贯通,实现亮马河“1河2湖”18公里滨水绿道“横向串联,纵向通达”的目标。亮马河位于朝阳区中部,长约10公里,因在坝河以南,明代称“南坝河”。由于河畔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代皇家在此设御马苑,并将“南坝河”易名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清代郎世宁所绘《百骏图》中御马在河中洗澡的场景01亮马河古代为皇家养马之地据《朝阳区水利志》载:“亮马河原来西起东直门外小街,向东北方向流经酒仙桥,在西坝河村东汇入坝河,是坝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系城区排水通道。”另据《朝阳文史》载:亮马河最初是东直门外一条大车道,因地势低洼,每至汛期雨水便汇聚于此,形成季节性河道。大致在元末,因附近地下水源丰沛,多泉水汇流,逐渐将这条大车道变成一条小河。明洪武初年(年)大将徐达攻陷元大都后,将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重修北城墙和开挖护城河,由此这条小河逐渐与北护城河相通,向东注入坝河,因在坝河的南侧,俗称“南坝河”。明永乐年间,南坝河一带牧草丰盛,皇家在此设御马苑,派太监在此养马,因地处京城东部,俗称“东御马厂”。据《明一统志》载:“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相距各四三里,皆绕以周垣,垣中有厩,垣外地基甚平旷,群马畜牧其间,生有蕃息。”据传,每当皇家使用御马时,由宫里的太监提前到此禀告,随后御马苑的太监将所选用的马匹进行冲洗,梳理鬃毛,配好马鞍、脚蹬、笼套等。因御马在河中清洗后要先晾晒干净,所以将御马苑附近的南坝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死后,葬于京城之东公里的遵化,称东陵,后来的康熙、乾隆皇帝也葬于此。当时清室到东陵祭祀时多出朝阳门,经通州至东陵。据传有时也出东直门,经过亮马河继续向东,至东陵。为此在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因横跨亮马河而称“亮马河桥”,后简称“亮马桥”。因该桥消失年代久远,其兴建的具体年代与建筑规模已无从考证。据传桥长约5丈,宽约1丈,为石砌三券拱桥。两侧装有护桥栏杆,远望呈弯月形。当年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王到东陵祭祖时均路过此桥,有时还在桥上停辇观赏郊外的风景,所以该桥被俗称为“御观桥”、“过龙桥”、“龙驾桥”。《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清廷皇室谒东陵经此打尖歇息,摘鞍晾马,故曾名晾马桥,后谐音为亮马桥。”在桥的北面有两个村落,分置东西,东侧村落较大,称“大亮马桥村”,西侧村落略小,称“小亮马桥村”。当年的亮马桥已难寻其踪,甚至连大致的方位也难以确定。有学者考证,该桥大致位于今天横跨亮马河的燕莎桥附近。燕莎桥建于年,地处东三环北路与亮马河交汇处,原本称“亮马新桥”,后因表彰为建桥出资捐助的企业而称“燕莎桥”。02亮马河沿线曾有多处村落和古迹历史上亮马河沿线曾有多处古村落和古迹,并以枣营、驼房营、半截塔最为知名。枣营枣营位于亮马河南侧,《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记载:“据传枣子营村原有大片枣林,其枣胜过久负盛名的郎家园枣,故有枣子营村名,沿用至今。”驼房营驼房营南邻亮马河,据《驼房营村志》记载:“辽金时期,坝河为漕运河道,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明代,驼房营一带建有骆驼房,专有官兵负责用骆驼驮运漕粮进城。据《明景帝实录》载:‘景泰三年(年)二月造驼房三十间于郑村坝。’据考,郑村坝有驼房三十间,即指今东坝以西的驼房营村一带。”至少在清末民初,骆驼房村还有从事拉骆驼跑运输的“驼户”,当时已无漕粮可运,“驼户”多是将煤炭、白灰及农副产品用骆驼运至京城。半截塔半截塔地处亮马河北侧,《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因村中原有一座15米高的半截塔,故名。塔顶废圯,塔名和始建年代均无考。”这座半截塔的来历,民间也有传闻。据传,半截塔建在一座寺庙中,是明正德初年(年)为太监钱能修建的。钱能于正统四年(年)与三位兄弟一起净身入宫,因他排行老三,人称为“三钱”。由于他狡诘猾巧、见机行事,深得圣上喜欢,历经正统、景泰、成化、弘治四朝,步步高升,成化年间被提升为御用监(明代十二监之一)太监。曾镇守云南十二年,后任南京守备太监,以贪婪出名。弘治末年(年),钱能死于京师,正德初年赐葬于京东亮马河畔,并建寺庙,庙中建塔。当时主持建庙的太监看不惯钱能的骄奢淫逸,与其结怨,所以在施工时,让工匠们偷工减料,草草而建,因此寺内的砖塔矗立了不到五年就塌了半截,被称为“半截塔”。十二陵“十二陵”位于亮马河北侧的小亮马桥村西北,系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二子允祹(原名胤裪,雍正即位后因避讳改为允祹)的园寝。据《清代王爷坟》载: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年),24岁封贝子。雍正元年(年)十二月,晋履郡王,次年因“治事不能敬谨”降贝子,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雍正八年(年)复封郡王。乾隆帝即位后,在其50岁时进封履亲王,管礼部事;乾隆十八年(年),授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年),允祹薨,谥曰“懿”,葬于小亮马桥村西北侧,其陵寝俗称“十二陵”。“十二陵”坐北朝南,西边是履亲王允祹的大园寝,东边是世子品级弘昆的小园寝。大园寝南端为月牙河,河上架有神桥,过桥即是牌楼,内立驮龙碑一方。宫门三间与红墙相连接,院内正中享殿五间,顶覆绿色琉璃瓦。享殿后面是月台,上边是大宝顶,高四、五米。当时周边没有较高的建筑,“十二陵”便成为亮马河畔一处景观。民国时期,镇国公溥植等后人将“十二陵”地上建筑全部拆除,变卖了砖瓦和木料,随后以“起灵”的名义,将挖出的三口棺材移葬至小望京村,由此“十二陵”便在亮马河旁消失了。03几度旧貌换新颜清末至民国时期,亮马河数十年没有疏浚过,造成河床淤积深厚,杂草丛生,乃至河道变窄,成为一条臭水沟,连河中知名的鲫鱼、白鲢等多种鱼类都消失了。每至汛期因水量过大,造成排水不畅,河水溢流,给河道沿线村落带来灾害。年初开始对亮马河实施分期分段疏浚治理,其目标是“上游为观赏河道,下游为排水河道”。治理分三期进行,从年2月开工,到年完工。经过多年治理,亮马河已基本恢复了昔日清波荡漾、两岸绿柳成荫的景象。由于河流水质的净化与整体环境的提升,河中消失多年的鲫鱼、白鲢、白条鱼又出现了。亮马河滨河步道(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年,朝阳区启动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建设,政企协作共同治河,形成“建筑-绿-水”的无缝衔接,打造了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改造过程中,亮马河构建起了自然蜿蜒的河岸曲线和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带。亮马河畔的步道紧挨着河,蹲下就能触摸到水面。同时,亮马河在设计细节上精雕细琢,比如河边的扶手不是横平竖直的,而是经过反复测试,设计成了向下略微倾斜的13°,这个角度人倚上去才最舒服。年3月18日,亮马河游船全新启航,并将于年5月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今年开启的亮马河6公里游船航线,由“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一期、二期航线组成。一期航线全长2公里,游船在燕莎码头、蓝港码头之间双向对开,串联亮马河沿线10个观景点,是集游船体验、光影桥体、两岸文化空间提升、主题灯光演绎等项目于一体的“文商旅+科技”综合夜游项目;二期航线新增设碧沙码头、郡王府码头、红领巾码头,从朝阳湖,经郡王府,下穿东四环到红领巾湖。亮马河夜色(图片来源:千龙网)目前朝阳区正在筹建首届“亮马河畔国际茶香文化节”,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将于5月、10月亮相。届时,将邀请驻华使领馆、专业协会、知名茶企、非遗传人和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内容来源:北京晚报、北京发布、新京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