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xzywj.com/m/index.html本文由作者豪言诗词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据诗中的“已五十”,可知这首诗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写的。此时,杜甫正寓居于成都草堂,过着靠人接济的困窘生活。从诗题《百忧集行》,可知杜甫写此诗时当是百忧交集。然而,诗人却并不是一挥笔就径直写“忧”,而是先从“乐”写起,用“十五”岁时的“乐”来衬托和对比“五十”岁时的“忧”。诗一开头写诗人十五岁时,身体健壮得像黄牛犊一样,为了摘梨摘枣一天能爬树“千回”。这是多么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只要我们用“准形象思维”的方法加以玩味,一个活蹦乱跳的少年形象立即就会生动地浮现脑际,映入眼帘。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由描写少年时的生活愉快、身体健壮转到表现老年时的生活贫困、身体衰弱。如今,五十岁了,身体不行了,一天到晚多半是“坐”着和躺(卧)着,连“站”立和“行”走都困难了,更不用说爬树摘枣子了。生活上,靠人接济,虽然强颜欢笑巴结“主人”(指接济者),结果还是落得个“四壁空”空,一无所有,年老的妻子和自己一样为生计无着而愁容满面。这又是何等贫困衰老,愁苦可怜!特别是其中“强将笑语供主人”一语,简直是“声中有滨,滨下无声”,道尽了作客依人的辛酸。结尾两句“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自己的小儿子不懂事,不知道对待父亲应有的礼貌,不知道家境的困窘和大人内心的忧烦,硬是在“门东”(即厨房门外,古时庖厨之门在东)大哭大叫大吵大闹,说自己肚子饿,向大人要饭吃。通过小几这一“叫怒索饭”的动作,进一步加重了一家人处境困难和忧烦不安的悲剧气氛。如果我们再用“准形象思维”的方法加以玩味,一幅穷困涤倒的情景又是历历如在目前。所以,在我们看来,这首诗对于少年得意和老年失意两种情状的描绘,尽管在语言上质朴无华,但却都能做到生动形象,真实贴切,并且能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是成功的。这首七言歌行共有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全诗虽然包含少年、老年两种情状、两层意思,但却是血脉流贯,转折跌岩,主宾融合,浑然一体。前四句节奏欢快,多用口语,富有乐府民歌风味,正好与其中的欢愉情调合拍。后八句节奏稍缓,顿宕较多,也正与其中的衰老、困苦和忧烦的情状相适应。诗中有夸张,像“一日上树能千回”的“能千回”,就分明是夸张(因为即使一分钟爬一次树,一天也爬不了一千回),“入门依旧四壁空”的“四壁空”,也分明有夸张成分(因为家里再穷,也总会有几样东西)。这样的夸张,不仅增强了少年得意和老年失意的份量,而且使二者的对比格外鲜明,使艺术的效果也更为强烈。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夸张的手法对于加强对比、加强艺术效果的良好作用。就杜诗忠实地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而言,我们称它是“诗史”。就杜诗真切地表现个人境遇而言,我们又可以说它是“自传”。象这首诗,就表现了他“五十”岁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使我们了解到他寓居成都草堂时原来还过过这样的苦日子。我们今天感到尤其珍贵的是,诗中还写到了他“十五”岁时的一个生活片段(这是他别的诗中所没有的),使我们了解到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在少年时原来竟是这样天真活泼。参考资料:古诗词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豪言诗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