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春秋,很短很短,就像牛市一样,一不留神,就会溜走。
北国的冬夏,很长很长,如同熊市一般,盼啊盼啊,看不到头。
北方的秋天,只有一个月。
进入9月中,告别酷暑,昼短夜长,天高云淡,秋天来了。
到了10月中,寒风登场,横扫黄叶,雾霾下凡,秋天去了。
体感舒适的时光,要懂得珍惜。
好比群芳荟萃时段的大观园,管它铺垫的艰辛,管它前途的凄凉,高楼终归是起了,好景不长,及时行乐。
北国秋色,名不虚传。身处户外,闭上眼睛,都觉得神清气爽。举目四顾,到处都是宜人景象。
互联网流行一句话——雪一下,北平就回来了。
每逢下雪,故宫银装素裹,白里映着红,红里透着白,六百年皇城庄严而浪漫。美轮美奂,毋庸置疑。
可是,北京大着呢,可不只有荒无人烟的紫禁城。
雪再怎么下,北平都回不来的。
北京的冬天,室内暖气烘烘,室外滴水成冰,天灰地暗,草木凋零。
这样的北平,不回来也罢。
北平两个字除了带点民国的小情调,一叶浮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也差远了。
涉世未深的人喜欢看言情看穿越,就好像小孩喜欢盖世英雄王子公主。
羡慕人家的生活际遇,幻想自己也是那样的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都是人之常情。人到中年,才会懂得电视里全是骗人的,才会接受自己的普通,和父母一样,和大多数人一样。
金字塔尖上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如果没有站在上面或者很接近,就不必做这样的春秋大梦了。
穿越回去,就能成为阿哥公主了吗?
历朝历代,普通百姓永远是绝大多数,只不过没有人注意罢了。上面的人不会在乎下面的人,下面的人自己都不在乎自己,全体眼眶向上,还指望谁在乎自己呢?
几百年来,紫禁城都是皇家禁地,寻常百姓,除了做个卑贱的奴才,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跨进去一步的。
回到多年前,要把自己阉掉才能一睹紫禁城美景。
吹捧紫禁城的假酸假醋,摸摸自己下面,赶紧醒醒吧。
故宫博物院,买票就能进。人人平等,才是最大的浪漫。
看图传话的网民自不必提,人云亦云。一键转发让很多好东西让更多人看到,也让这些好东西变得前所未有的短命。容易到手的东西,没有人会珍惜。无知者总是比有智者少,外加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网络也让垃圾满天飞,劣币驱逐良币。
北京的秋天比起冬天,就大不同了,离开雕梁画栋,一样处处有惊喜。
作为14亿人口的首都,多万人的大城市,最舒适最美好的秋季,特别是中秋国庆,乃至周末,是个景点,都会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你可曾见过,每一块砖上都站着人的长城?
身处其中,苦不堪言。
错峰出行,逆流而动,体验就大不同了。不必像摄影师那样,起早贪黑捕捉光影,也不必像大爷大妈那样,天不亮就去争夺第一口新鲜空气。
自然而然,轻轻松松,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秋风吹净烦恼,不增加一丝疲惫。
错峰,是一种奢侈。
9月中以来,远离股市,东游西逛,徜徉秋色,享受这一点点奢侈。
其实也不过七八个交易日。
好巧不巧,这半个月的行情似乎难住了,回调的力度有点大。
9月16日一根长黑,跌破持续一个月的上升通道,也跌破了短期强势支撑位10日均线,随后形成了一个下跌通道。
大盘这种趋势,想都不用想,个股好不了。
长假之前总这样,卖股票的比买股票的积极,节前综合症。一方面是为了用钱,另外一方面是担心假期出妖蛾子。
技术面看,9月行情冲高回落,很正常的一波调整。
目前已经踩到重要支撑位,年底红包行情,依然可期。
炒股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股市如同大海的波涛,我们不是造物主,改变不了波涛的方向力度。我们只是弄潮儿,潮落的时候退出来,该干嘛干嘛;潮起的时候站上去,吃香喝辣。一直呆在波涛里的是巨兽,我们是小小散户,远离潮落远离浪静。一句话,无潮不冲浪,空头不炒股。
第二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能够驾驭的波涛级别,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第三重要的是,要能够看出来潮起潮落的信号,而且要坚决执行。
今年雨水较多,秋色并不太美,读一读大家的咏秋作品,也是不错的。
《故都的秋》是很有名的描写北京秋色的文章,标题很有意思。
文章写于年代,当时北京叫做北平。作者没有命名《北平的秋》,却强调故都。
所谓故都,就是前朝的都城,颇有念旧的意味,也许只是要增添些文雅。
文人的酸,是有传统的。
过去的月亮比现在圆,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人家的月亮比自家圆……
有些人带这些节奏是为了混饭吃,有些人却信以为真了。
《故都的秋》是被杂志社催稿催生的,倚马之作,两千字短文,却写尽北京秋色,很接地气,颇有味道。
上世纪三十年代,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作者能写出如此清新返璞的散文,相当了不起。
品茗慢读,可洗去烦躁,平心静气。
现在可是太平盛世,能给自己十分钟的闲暇,好好体会一下郁达夫笔下的北平秋色吗?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欢度国庆,节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