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吃鸭子的城市,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南京,毕竟金陵盐水鸭据说有多年的历史,盛名在外。
南京人爱吃鸭子爱到何种程度?据说他们一年要吃掉1.5亿只以上的鸭子。还有个段子说“在南京没有一只鸭子能成功游过长江”——会被南京人逮住,做成盐水鸭、酱鸭、板鸭、卤鸭、鸭血粉丝汤、桂花鸭腿、鸭油烧饼等。
但天下之大,可不止南京人对鸭子这般爱不释口。
进入四川,山多水多,适合鸭子生长,因此有关鸭子的美食其实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一
据一位成都土著朋友介绍,成都有一家30年老字号“鸭店”,做得一道具有成都特色的鸭菜,在其他地方都是吃不到的。
这便是成都锦江区青石桥的张烤鸭,年开业,距今已有31年的历史。
诚然烤鸭不是成都特色,北京烤鸭、南京烤鸭……比成都烤鸭正宗一百倍,但是成都的烤鸭不单纯是烤鸭,而是“冒烤鸭”。
多了一个“冒”字,让烤鸭的口感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说到冒烤鸭,要先说冒菜。
成都冒菜是一种特色小吃,是把肉类、豆制品、青菜、海鲜、菌菇类等菜品处理好,在锅底中煮熟,捞出来加佐料。佐料可以是干碟,也可以是调料+原汤。
从制作方式来看,冒菜像是卤菜或麻辣烫。但是在成都,这种方式就叫“冒”。现在成都的冒菜馆基本也都开到了全国各地,只是口感都经过了本地口味的适应性改良。
冒烤鸭也是如此。一只鸭子先烤后冒,成为一道有特殊口感的鸭菜。
张烤鸭的烤鸭与北方挂炉、果木烤鸭都不同。
张烤鸭的烤炉是特制土灶。先用黄泥和红砖砌成炉体,内部裹上一层铁丝网作为“骨架”,铁丝网的内部抹上耐火水泥,就成了一只炉子。炉子底部还要放一只砂罐,用来接鸭油。
鸭子经过放血、去毛、清洁处理后,抹上油和各种香料,一只一只挂进炉子里,等待高温烹制。
烤鸭用的柴火都是伙计们一刀一刀劈出来的成都当地木材,选取干燥的部分,不会产生太多烟,还能保持温度。等火烧到一定程度后,将柴火熄灭,关闭炉口,用阴火焖熟。
在多度的高温中,鸭肉和皮肤中的水分被烤干,肉纤维充分膨胀,整个鸭子如同健美运动员一般胸脯鼓鼓、油光发亮。皮下的鸭肉松香细腻。同时皮下的脂肪溶解,鸭油流出,一滴一滴流进炉底的砂罐中,另有用途。
烤到9成熟的鸭子一排排挂在橱窗里。有客人点一盘“冒烤鸭”,伙计就从架子上把烤鸭取下来,斩成块,放入特制的锅底中“冒一冒”。
锅底的“卤水”用土鸡、土鸭、棒子骨熬成,加上从炉底砂罐中收集的鸭油,以及香料、中药材等,成为一锅带有特殊香气的锅底,给鸭子加上“冒菜”技能点。
上菜时,切块的鸭肉被整齐码在烧烫的石锅里,浇上一勺汤汁,烤鸭在高温冒泡的石锅中沸腾翻滚,引得人食指大动,想吃又怕烫嘴,纠结不已。
张烤鸭的前身是成都枣子巷的“枣园烤鸭”,年搬到天府广场南侧的青石桥,并更名为“张烤鸭”。
想找张烤鸭非常容易,沿天府广场往南走,闻着海鲜的味道就能找到青石桥张烤鸭。
二
天府广场在成都是犹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一般的所在,在整个成都市地图上位于绝对中心位置。
到达天府广场,肚子还没有明显的饥饿感(事实上是为了等会能多吃点),于是决定先去边上的成都博物馆逛一圈,就在天府广场西侧,在酒足饭饱之前让眼睛先饱饱眼福。
成都博物馆里藏有20余万件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道场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其中一头石犀牛最值得一看究竟。
因为镇馆之宝就是这头石犀牛。
据传说很可能是秦朝李冰在蜀郡做郡守时,为了治理水患雕刻制成。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石犀牛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长3.3米、高1.7米,重约8.5吨。四肢短粗,身上还有卷云纹,看上去呆萌可爱。目前被安放在博物馆二楼的“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正中,也是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灵感来源。
古人把犀牛当作辟水神兽,可能是古人看见犀牛在游泳时,头上的独角立在水中,像是用刀锋划开水面一般。
当然这是老祖宗朴素的想象力。
四川地区山川河流多,境内土地松软肥沃,多阴雨天气,自古就常遭水患。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发源于此。
秦朝时期,李冰父子来蜀郡治水,留下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年,在石犀牛出土原址附近建起了这座成都市博物馆,石犀牛被移回“老家”安放至今。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年上半年石犀牛被移走以后,当年夏季成都遭遇了“54年来最大的洪水”。城里多处道路被淹,距离河道较近的郊县水深数米,能行舟。
想看石犀牛,到成都博物馆常展展厅可以免费参观,只需提前在博物馆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