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小儿语第12集张清泉教授主讲

全国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80:51

《续小儿语》(第十二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8/30

接下来:

学生:“俭用亦能够用。要足何时是足。可怜惹祸伤身。都是经营长物。”

这边第一句话我们先看到注释的部分,“用”指的是钱财的花费。所以大意是说,在日常生活花费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安贫节俭,也能够顺利的度过每一天,是不必担忧的;但是相反的,如果我们要追求物质的享受,这一个追求是永远没有止境、没有足够的时候。

接下来第二句话,“可怜惹祸伤身,都是经营长物”,“经营”的意思是筹划经管,“长物”是多余的东西。所以这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会为自己招惹来祸患的人,大多是花了心思去追求生活中不必要物质需求的人。

我们在听师父上人讲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师父上人提醒我们,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我们都知道其实一切,不管是家人或者是名利,这些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所以第一句就引了一个俗语跟大家分享,“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田也空,地也空,换过多少主人翁。名也空,利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不管是财富,或者是我们最难割舍的家人,其实到最后大家都是要分别的,人生走到尽头,也就只有土馒头一座而已。所以就像海贤老和尚常常提醒我们,人生不要争,因为争到最后也只剩下一块地,这块地就是墓地。

在元曲当中也有类似的提醒,它说:“得失荣枯总在天,机关用尽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一个人祸福多少,其实是早就决定好的,我们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要勉强去求取,那也是没有用的。贪求无厌的下场,就算你得到手了,到最后也是螳螂捕蝉,最终还是会失去。

既然财富不是强求可以得到的,所以君子要讲究的就是知足安贫的境界。这边引到了《论语》中的其中一则,先前老师上课有帮我们补充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这个地方被围困了,这是当中的一个情节。“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他们被围困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因为缺乏粮食,所以许多的随众都已经是身体状况很不好。这时候子路就有一点怨怒的去见老师,对老师说:“难道君子也会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这时候孔子就回答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身为君子当然也会有穷困的时候,但是君子可以安于贫困;如果是小人遇到这个状况,就会做出了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的事情。所以孔子跟颜回他们虽然是居陋巷,可能生活用度都不是非常的宽裕,但是他们却不改其乐,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安贫当下,知足常乐。

所以诸葛亮他在《诫子书》当中也教导我们,“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有能够节俭,这样的人才能够培养出他的德,德行,有了德才能够载物。所以如果不节俭的话,就会像是没有种植树木的山坡地,就算财富来了,也会像土石流一样,很快就来得快也去得快,是留不住的。因此君子应该要追求知足安贫的境界。

以上是学生的报告,恭请老师指导。

老师:好。这边没有什么大问题,我只是补充一、二点,那个“长物”,平常我们念长ㄓㄤˋ的场合不多,就只有在这个地方,长物。如果各位对闽南语熟悉的话,它的源头就是这个地方。我们说,你有没有剩余的东西,闽南话怎么讲?有没有剩余,有ㄉㄩㄥˋ无?ㄉㄩㄥˋ就是这个长,剩余的、多余的。无ㄉㄩㄥˋ,有的人念有ㄉㄩㄥˊ无?ㄉㄩㄥˊ,他就是把那个长念成长的ㄉㄩㄥˊ,其实念ㄉㄩㄥˋ,ㄉㄩㄥˋ就是这个长,长物。

还有这个子路愠,如果念作见,就是去见孔子。这个见也可以念作现,愠见,他的不高兴显现出来了。所以这个有两个读音,看你怎么读,当然都讲得通,他也是来见孔子没有错,但是也可以读作现。一般我们讲这个愠就是微微的不高兴,还不至于到很愤怒。“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连一点点的不高兴都没有,所以这个愠是很轻微的,还没有发展到很强烈的愤怒的程度。

好,接下来下一则。

学生:“未来难以预定。算够到头不够。每事常余二分。哪有悔的时候。”

这则一样请大家先看注释的部分,“未来难以预定”,预定指的是预先确立,不会再改变。所以这则意思大概是说,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就算是很有把握的事情,到最后也可能会出差错。第二句,“每事常余二分”,余是指留下,二分是指一些余地。所以大意是说,做事情凡事都要留一些余地,预先为意外来设想做准备,才不会后悔莫及。

讲到这则学生就想到一句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尤其是自己在出社会之后,常常也会有这个感觉,不管是在金钱或者是做事情上面,都有这个状况。譬如金钱的用度,我们可能常常听到月光族,就是大家可能觉得,应该就是这样子计划是差不多的,但是时常就会有意外出现,需要用到钱就不够。时间上也一样,就像刚刚学长分享的,什么事情都觉得,到最后应该熬夜做就做完了吧,最后就算熬夜也是做不完。所以既然有这个状况,我们就应该要未雨绸缪。

一样是在元曲里面有讲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这个算计指的就是我们应该要知道未雨绸缪。同样的道理,“夫救焚者,销之于曲突徙薪之时者易为力”,如果要救火灾,效果最显著的是在曲突徙薪之时。曲突徙薪指的就是,在火灾还没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先把烟囱弄弯,让对流不要这么旺盛,火就不会太大,薪材、木材也先搬到旁边,不要放在火源旁边。这就告诉我们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凡事都要预先做准备。学生自己也时常听到家母劝诫我们,好天着存雨来粮,就是不要死到临头了,才要去做最后的挣扎。

学生报告到这边,请老师指正。

老师:好,这一则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稍微补充一下。你这个《楔子》,就一般戏剧也好或者是小说也好,它前面都有一段序言,传统的名称就叫做楔子。楔子的本意它是,我们在用斧头劈木材,一般木材都是先给它锯成一段一段的,用斧头这样劈劈劈,但是如果有另外一种方法,它是用斧头先劈一小个缝,或者是用刀子先砍一个小小的缝,然后再用一块三角形的木头,把它削成三角形,像等腰三角形,但是倒过来,底部尖尖的,上面宽宽的,然后在这个要剖开的木头,先切一个小缝,让那个,那个就叫楔子,那个楔子的尖尖的地方塞进去,然后再用力用斧头一劈,就可以把木头这样子劈开来了。那一块三角形的就叫楔子,就引导的意思。就好像我们刚才讲,小说、剧本、戏剧前面都有一个引言、一段序文,那个就叫楔子。

这一则主要讲就是说,我们在拟定预算的时候,不管是时间也好、金钱也好,不要拟得刚刚好。时间那当然不用讲了,金钱的预算,像各位出国,你就想说我随身要带多少现金,当然看你的经济能力,你要带几千几万,只要不超过通关标准,都没有人管你。有的人就想我应该不会花到什么,我带一万块或者是几千块的就好了,结果到那边去,看到这个也喜欢,看到那个也喜欢,买买买买了,十天的行程,到了第二、三天钱就花光了。到时候没有现金,“可以刷卡”,刷卡是没有错,刷卡那个就无底洞了,会刷爆了。

我们盖房子常常也会遇到这个情况,预算五百万,通常都会超过。只有超过,很少有那种有结余的,所以不管是时间的规划,或者是金钱的规划,通常都是要“常余二分”,多留一点,这样子比较能够从容。

好,接下来下一则:

学生:“火正灼时都来。火一灭时都去。炎凉自是通情。我不关心去住。”

这则首先看到注释的部分,“火”这边是譬喻一个人的权势跟声望,“灼”是很明显、明亮的意思。所以“火正灼时都来,火一灭时都去”,指的是我们人生在世,富贵亨通的时候,大家都想要来攀附,但如果是落魄失势的时候,依附的人随即就散去了。

接下来“炎凉自是通情”,通情是共通的人情事理。“我不关心去住”,去住指的是去留。所以这句话讲的是,这种世态炎凉其实是人之常情,我们就不必在意这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是要去还是要留。

其实世态炎凉这样的感慨,就像《续小儿语》所言,是人之常情,所以在从古到今的诗文中,很多就会抒发这种冷暖自知的心得感慨,像白居易就有诗句写到,“冷暖俗情谙世路”,他就是因为世间的人情冷暖而看尽了一切的社会现实。

另外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面,也有一段话写到相关的内容,文句是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其实第一句话就开头讲得很清楚了,这是“事之固然也”。他接下来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富贵的人,你自然会有很多朋友来攀附;贫贱的人,自然就没有人会来理你。“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趣”是前往,“市”是市场。每天早上到市场,天刚亮的时候大家是争着进去的,可是到了黄昏的时候,大家是头也不回,根本就不会想要进去买东西。其实这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早上而不喜欢傍晚,是因为“所期物忘其中”,也就是我们要的东西已经不在里面。所以对小人来说,失去利用价值的人是不值得一顾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对于这样的小人,是不值得我们去交往,更不必去在意他是否会留在我们身边的。

接下来是学生自己的反思想跟大家来分享。首先,“巧言令色,鲜矣仁!”学生是想到,是不是我们自己也会特别比较喜欢听恭维的话,喜欢人家来逢迎拍马屁。但是其实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不可靠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在困境中还能够陪伴你的人,才是禁得起考验的朋友。相同的道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要检讨自己,会不会变成是别人的损友,或者是变成趋炎附势的人。应当要知道没有谁是应该要对谁好的,所以对人家的好要知道感恩,对自己的现况是要感到知足,不要去要求别人要来对自己付出。

以上是学生的报告,恭请老师指导。

老师:好,很好,都没有什么问题。我想这个世态炎凉,“火正灼时都来,火一灭时都去。炎凉自是通情,我不关心去住”,这讲到人之常情。既然是人之常情,我们要怎么样去面对,面对这些世俗的人情?真正你能够不关心。真正的不关心,就是必须做到你心里无所求,无欲则刚;你只要有所求,你难免都还是会关心,为什么别人家那么门庭若市?为什么我讲学、我讲课没有人来听?以后你自己上课,或者你在学校开了课,怎么没有人来选?你难道不会在意吗?多少还是会吧。

真正的不在意,真正的看开一切,那要相当的境界,这个不是随便嘴巴说说就做得到。我们都还是凡夫,我们都还是常人,人之常情,人之通情;除非你已经是圣人了,你就一点这些俗念都没有。所以简单几个字,但是真正到我真的完全不关心,我们要自己称称斤两,什么时候到什么境界说什么话。这个“我不关心去住”是一种勉励的话,不要去在意,可是真的你完全都不在意的,那境界是很高的了。就好像如果有人跟你说,我已经证到什么样的境界了,我已经断什么惑了,我已经到了初禅、二禅、三禅了。如果有人讲这个话,很简单,我们来考验一下,给他打一个嘴巴,看看他会不会生气。他如果生气,表示他是骗人的;他如果不生气,也不一定就真的,或许他忍辱的功夫还不错。总之这种境界的事情不是凭嘴巴说的,是要真正禁得起考验。

好,接下来:

学生:“何用终年讲学。善恶个个分明。稳坐高谈万里。不如踸踔一程。”

我们可以先看到注释第一,“何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一个反问的语气,表示为什么需要,我们不需或是不用的意思。而“终年”可以解释为整年、全年,或是常常的意思。所以“何用终年讲学”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你要常常跟别人说教?

“善恶个个分明。”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学生自己没有完全的明白,自己目前有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是,“何用终年讲学,善恶个个分明”,是非善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底,何须你再来帮大家说明白?第二个意思可能是,虽然你每天都在跟人家讲经说法,但是你本身的善恶,每个人还是看得很清楚,也就是说,自己的毛病习气其实也还没有改掉。

“稳坐高谈万里”的意思就是,安稳的坐着,畅快的谈论著不着边际的大道理。“高谈”就是畅快而无所拘束的谈论,就是没有任何的包袱,没有任何的心理挂碍,想到什么就谈什么。“万里”在这边是指一个借代,表示很不实在,或者是非常远、摸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踸踔”这个词比较少见,那个踸也写作右边一个今的趻,表示跛行或是行走艰难的样子。在这边“不如踸踔一程”的意思可以说是,不如努力的跌跌撞撞的去落实一番。我们常常就听到人家说,口头说说,但行为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所以有句话就说,事情从言说中学习,不如亲身落实。

当然说的话每个人都很行,就像学生在这边也一样,讲的话只要事先有准备,很多道理或是义理,只要看过了古人的注释都还可以说说,但是自己做的时候,可能就做不到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所以大家应该都有听过一句话叫“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当然有人说这句话是荀子说的,不过暂时没有查到荀子有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常常很容易跟人家说到大道理,但是当我们自己要在生活中去落实,去做一个榜样的时候,常常是不及格的。就像上个星期学生举自己跟弟弟的例子一样,自己洗碗其实也不是很用心,却要求弟弟就要做到很用心。所以有句话也叫“宁做蚂蚁腿,不当麻雀嘴”,就算我们讲得再多,但没有做到的话其实也没有益处,我们宁可像蚂蚁一样,虽然腿很短、很小,但是每天有进步一点点也就够了。

这边学生有举到一个例子,“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这句话是唐代禅宗的一句名言,程朱理学他们也有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这边有举一个佛经里面的例子,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博通经文,就是对经文的义理了解得很透彻的一位比丘,叫突丘婆提拉,是佛弟子中最有学问的一位,但是很可惜,他并没有认真照着经典努力的去做。有一次他就去拜访佛陀,向佛礼敬的时候佛就说:“啊,空经法师,你好你好!”告辞的时候,佛又跟他说了一句,“空经法师”。他在回程就一直在思索着佛陀的这句话,为什么他叫我空经法师?他明明有自己的法号,为什么就偏偏要叫我空经法师?就想了很久,突然有了一个省悟,他说像我这样没有踏实修行的人,经文对我而言都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就经是经、我是我,两者其实是不能合为一体的。于是他努力修行,重新拜一位沙弥为师,放下自我,培养谦虚。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博通经文的比丘,他要去拜一位刚入门的沙弥为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最终也得到了成就。

这个就是学生这边的报告,请老师指正。

老师:OK,好。“何用终年讲学,善恶个个分明”,这两句其实它是在描述什么情况?例如说一些没有读书的人,或者是说在一个地区,在一个乡下地方,一个风俗善良淳厚的地区,这里的人没有去听过什么大学者讲过什么学,没有读过什么经论,都没有,但是他们每一个人个个善恶分明,今天谁做错了,谁的行为不对了,马上被人家指责,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像我们台湾早期乡下,有很多纯朴、淳厚的老人家,没读什么书,但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那个是代代相传,叫做忠厚传家。这个是一个文化,文化自自然然深深的扎根在民间,所以他们不一定要读什么书。但是那个叫做身教胜过言教,因为长辈从小就是以身作则,不用讲太多,吃饭就吃到一粒米不剩,从小就会被这样要求,不必去背什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有的人甚至嘴巴可以朗朗上口,可是他吃饭就还是一样,剩饭剩菜,还是这样子浪费。所以这两句讲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边我只是给你加一、二个字,让它的语气更明确一点。倘若是非善恶人人都很清楚明白,又何须整年在那里讲学说教?

这个“稳坐高谈万里”,原来的注解是说不实在、不着边际的道理。因为它这个万里要跟高谈连在一起,叫做高谈万里,所以万里是形容,你那个高谈阔论谈得太不着边际了,指的是那个高谈阔论讲得太多、太空洞了。如果你这边单单注解说,万里是不实在、不着边际的道理,很容易把那个里,万里的里误导成道理的理。所以我们一般,你如果是行诸文字的时候,尽量避免容易产生读者的一个混淆的机会,所以尽量能够避免就避免。不然你就把高谈万里合起来注解,那就畅快、无所拘束的高谈阔论,这样就可以了。

好,接下来,“万古此身难再”。

学生:“万古此身难再。百年转眼光阴。纵不同流天地。也休污了乾坤。”

这边“万古”的意思可以指万代、万世,也就是比喻时间非常的悠远。“万古此身难再”,就是说在一世一世的轮回,或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的身躯不可能就停留在这世界上。“再”的意思就是不能再得到。百年的时光不过是眨眼间的事情,纵使我们的德行不能与天地相契合。“同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相类似,所以我们有说一句成语是贬义的,我们叫同流合污,同流的意思就是非常的契合、非常的相似。就算我们的德行不能与天地互相契合,也不能自甘堕落,辜负了天地给我们的滋养之恩。“乾坤”我们大家都知道,都是代指天地,所以《易卦》里面是乾为天、坤为地。

这句话其实目前找到最早的出处是苏洵,三苏里面的苏洵,他有一首《安乐铭》,最后几句有说到“万古此身难再”,他这边是说成“百年展眼光明”,后面的文句都一样。

所以后来可能《菜根谭》又摘录了他的话,然后做了一番引申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就是说天地是亘久不变的,可是我们的身体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世间。“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生虽然只有百年,虽然看似很长,但是每天一天一天的过去,其实是留不住的。我们有幸生在天地之间,“不可不知有生之乐”,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乐趣,或是我们一些要做的事情。但“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不可不怀虚生之忧的虚生就是空度这一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的乐趣,我们要知道在这世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也不可忘记,就是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空度这一生。

所以我们常说,“在世百岁,哪有三万六千之乐”。“在世百岁,哪有三万六千之乐”,意思就是每天很多人都在享乐,但其实他们享的,在佛法里面就说是苦苦,可能一时之乐,但后来的苦还是大于乐。

所以后来我们就说到,“纵不同流天地,也休污了乾坤”,人生在世就要保持一个人的形象。人的形象,我们都叫自己叫万物之灵,我们能与其他动物有差别,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德行,我们有理智。所以说同流天地,《孟子》里面有讲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他这句其实是在把王道跟霸道做一个比较,他说君子所过的地方,百姓都服从他的教化,他所留下来的,他能把他的精神留存于后世,然后自己的德行能上合天道、下配地德。所以“纵不同流天地,也休污了乾坤”,就是说我们纵使不能达到圣贤的标准,但是也至少不要辱没了我们身为人身的这个本质。

学生的报告就先到这里。

老师:好。翻译的部分没有问题,这边我只是给你补充一下“同流”。如果解释成相类似契合这样子的话,这个流再进一步给它说明一下,流就是指品类跟等级,同流就是同一个品类、同一个等级。我们常常讲说是什么什么之流,这一类的人,这个等级的人。再来,“污了乾坤”,加一个注解会比较明白一点,玷污、污累。其他白话翻译得都还不错。

来,再一则。

学生:“世上第一伶俐。莫如忍让为高。进屦结袜胯下。古今真正人豪。”

这边是举了三个典故,我们先看到第一句,这边说“世上第一伶俐”,伶俐可以指机灵或是聪明的意思。就是说世上第一等占便宜、最聪明的事情莫过于忍让,忍让为高,最好的事情就是忍让。而他后面就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这些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的人中豪杰。

我们先看到注释的第二,“进屦”。这边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这就是张良圯桥进履的典故。这边可以注意的是履跟屦,这两者其实在古代是有一些分别的,屦是革鞋或是麻鞋,相比履来说会比较粗糙,可是到了战国以后,屦和履已经开始渐渐合流,所以我们以后都把鞋子统称叫履,或者叫屦。第二个典故是“结袜”,这个可能会比较少见,他同样也是西汉人,叫张释之,《史记》里面有记载他的故事,等下学生会再跟大家稍微进一步的分享。最后一个也是非常家喻户晓,就是韩信忍胯下之辱的典故。

“人豪”古往今来有很多解释,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说,有不凡的才能和器识的人,就是在一般的人当中,他的见识是跟一般的人与众不同,而且有特殊的才能和见解。

我们先看到第一个典故,这是《史记.留侯世家》的原文。就是说有一次张良还没成名之前,他曾经有一次悠闲的在下邳这个地方散步。走到桥上的时候,看到一个老翁穿着麻衣,张良到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就把他的鞋子扔到了桥下,然后就转头跟张良说:“孩子啊,帮我去把那鞋子拿起来”。张良就很惊讶,他就觉得很奇怪,继而就怒火中烧,想要去殴打这位老者,但看在他是一个老者的分上,就强行忍住了,就耐着性子到桥下去把鞋子拿上来。然后“父曰:履我!”履这一次就是转品成动词,就是说帮我把鞋子给穿上。然后张良又一次的耐着性子,就跪在地上帮他把鞋子穿上。老者就“笑而去”,就是说穿上了鞋子就大笑而走。张良就呆呆的站在原地,就很奇怪,就目送着他离开了。这位老者去了“里所”,可以有解释是说是一里多的路,就去了一段路程,又回来跟他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就是说你这个孩子是一个可教之才,五天之后的凌晨、黎明,你再跟我相见在这个地方。张良就有点疑惑,但还是跪着说好的。这边要强调是一个跪,就是可以看得出古人对老者(是素不相识的老者)的恭敬心。

五天很快就过去了,在第五天的黎明的时候,张良一早就起身,但是到桥的时候,就发现那位老翁已经先在那里等候了。老翁就很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了时间,竟然比我更慢,这成何体统。”然后就把他驱赶走了,他说,五天之后再跟我在这里会合。张良碰了一鼻子灰,他就觉得有点纳闷,但是在五天之后,在鸡鸣时刻,就四、五点的时候,张良就一早又起身,说这次可能就比老翁更早了吧。没有想到老翁还是在那里,就已经比他先到了,又很生气的说:“你竟然又迟到了”。又把他给驱走,然后又说同样的话,五天之后再跟我会合。张良这次就学到了教训,在半夜的时候他就先到桥那里去等候。果然,一会老翁就过来了,老翁这就很高兴的说:“嗯,就应该如此”。就送了他一本书说:“你好好的研读这本书,之后你就能成为皇帝或是王侯的老师了。你十年后你就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到济北谷城下这个地方来找我,到时你会看到一个黄色的石头,这一定就是我了。”之后他就离开,也没有多说其他的事情,张良过后也没有再见到他。

在白天的时候,张良看着那本书,原来就是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就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太公所流传下来的兵法。张良就非常的惊讶,也很珍贵的、很认真的去读诵,后来果然成为了刘邦手下的大臣。

这个故事就是在跟我们说恭敬心,对长者的恭敬心的一个重要性。

接下来是第二个典故,这也是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这边是它整个列传里面的最后一小段。西汉的时期有一个叫王生。古代的生跟现在我们的生的意思可能有点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生都是指学生,但是在古代,生这个字可以指先生,是一个尊敬的意思。就有位王先生,他很精通黄老学术、黄老之说,他也是一个处士,就是所谓的隐士,就不在朝任官。之后他曾经被聘请到朝廷中,因为他是一个老者,所以三公九卿,就是不论尊贵,或是一般的大臣,都会站立着听他发言。

王生就有一次在大庭广众说,“我的袜带松掉了”。这里的袜带就是指古人绑在膝盖以下的一个带子,就是防止袜子滑落的一个带子。他说我的袜带掉了,然后就转头跟张廷尉说,廷尉就是张释之的官名,他说:“帮我把袜带给结好”。张释之就马上跪着又帮他结好了。结好之后,很多人就觉得有点愤愤不平,或是觉得很疑惑,就说为什么你要当众就侮辱张廷尉,让他大庭广众之下帮你结袜带?王生他就说:“我就已经很老,而且贫贱,也不能为张廷尉提供任何的利益或是谏言。张先生他是今天下之名臣,就是一个非常,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能臣干将,我这次特地去侮辱他,让他帮我结袜带,就是要让天下都知道张廷尉是一个敬重长辈、敬老尊贤的一个人。”所有大臣听到了之后,都非常的赞叹王生的品德,而且对张廷尉也开始重视了。

最后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过了,就快速的说一遍。韩信他是淮阴人,在还没发迹之前,他还是一个平民,非常贫穷,而且又不能去做官,也没有经商的才能,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面就白吃白喝,很多人都非常讨厌他。之后在屠中,就是在市井之中,有几位少年就看着韩信带刀剑,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就说你虽然身体长得很高大,而且又带着刀剑,但其实你只是一个内心很胆怯的人而已。然后大家都一起起哄说,如果你不怕死的话你就刺我,就是说如果你敢杀死我的话,你就杀死我;如果不敢的话,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就看了很久,最后他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大笑着说,就认为韩信只是一个胆怯的小人。后来的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韩信就封了淮阴侯,再回到这里的时候,就把那个屠中少年又叫了回来,赏金千两。

就是说古来忍辱的人,其实他们能忍一时之气而成百年之业,这个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行为。

学生先报告到此,恭请老师指导。

老师:这一则主要是讲这三个故事,这些故事在古代他们都耳熟能详,所以他就用两个字,进屦、结袜、胯下,六个字就带过三个故事。我们现在因为大家都不读古书了,不读文言文了,所以以后你们遇到要讲课,就不得不这样子很详细的、很花时间的,把这个故事这样子从头到尾讲一遍。就是看情况,有些场合必要,有些场合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就简单的把故事的重点,把它精神点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该都没什么问题。

剩下最后三则了。好,这三则我自己来讲。我们一样来念三遍,“学者三般要紧。”

“学者三般要紧。一要降伏私欲。二要调驯气质。三要跳脱习俗。”

好,一开头就讲“学者”,就是有心求学的人。这个学者,我们一般现在讲学者学者,好像是他已经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做学者。出国访问,归国学人,几位大学者,那是指既成的事实,我们这里面讲的是还在进行当中的求学的人。所以你们平常在称呼自己的时候,现在学生某某、学生某某。我们在一般场合,外面也有时候听到末学,有吧?听过末学,或者叫后学,有时候是在书面用语,用后学、末学,或者弟子某某。对老师自称学生或自称名字都可以,如果对老师,你称末学其实是还有一点抬高辈分了。所以如果真正要讲究礼节,在老师面前自称自己的名字,或者称学生都可以。

这里面讲,有心求学的人你要注意三件事情,很要紧的三样。哪三样?底下就是所讲的。其实这一则已经似乎在为整个《续小儿语》做一个总结,学了前面那么多,最后归纳三点。至于后面那两则,其实因为我们这个课本是它有摘录的,后面它有杂言,它还不是到最后总结,所以后面那两则你看起来,怎么不像是做结束的感觉。其实这一则,“学者三般要紧”,应该就是可以算是一个总结了。

哪三件事情最要紧?第一个要降伏你的私欲。这文字都很浅白,私欲就是个人的、自己的欲念,私心。我们常常讲说,你为公的多还是为私的多?为公的多、私的少,你就是君子、就是贤人;纯然为私,一点公都没有,那就是小人;全然都是公,一点私都没有,那就是圣人了。所以我们要降伏私欲,这样子你的求学才是往正道前进,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学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

第二“要调驯气质”。这个“驯”就是顺的意思,驯,驯服。这个地方应该要把调驯加一个注解会比较详细,这个会后再来补。至于这个“气质”,就比较容易跟我们现代的意思有一点会混淆。各位以后如果有机会上词汇学,因为你们上过语言学,上过声韵、训诂,但是还有一门叫做词汇学。词汇学它会涉及到词汇的风格色彩,最简单的我们常见的概念就是褒义词、贬义词或者是中性词,这个都是属于词汇学的一个范围。另外词汇还有古义、今义,古代的意思,同样这个词汇在古代跟现代意思不一样。像来去的去,去台,见某某人去台,这个去,去台,台是台湾,是离开台湾还是来台湾?你要看它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文言文去台是离开台湾;白话文去台,白话文也不会这么讲,因为讲去台湾、去台北、去台南,那是到的意思,是来的意思,所以有古义、有今义。

这个气质,如果是今义,如果是现代义的话,有气质是好的,它是褒义词。可是这里头这是指宋儒张载,张载认得吧?“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不要只记得这两句,都忘了是谁讲的,就是张载。张载他讲这个,有气质之性,有天地之性,而这个气质之性是贬义词,是不好的。因为气质有偏有杂,所以必须加以变化,让它中正,不偏不倚,纯一不杂,这个叫做“调驯气质”,这个待会再详细说。

第三“要跳脱习俗”。风俗习惯,不要被风俗习惯给你框住了,给你绑死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很好,在教室里面听头头是道,可是你如果到社会上去,去工作、去上班,或者打开媒体一看,怎么跟我们讲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你必须要能够摆脱这些风气,这些习俗的束缚,否则的话我们的传统文化传不出去,没办法传,你的观念就被外面的马上就给你面临很大的挑战。

我们回头讲这个气质。张载他讲那个人性,他分成人性有天地之性跟气质之性。什么叫天地之性?就是先天的本性。气质之性讲的是后天的习性,习性其实用的是我们佛家的比较容易了解的概念,习气。因为中国的这些人性论,应该就是以孟子讲性善,荀子性恶,告子讲性有善有恶,等等等这一些论来论去,都各说各的。如果我们以佛家的说法来检视这一些儒家的讲法,你会发觉,他们讲的不管是性善也好、性恶也好,讲的都是已经到后天的习气。以唯识来讲,他那个已经不是真正的一尘不染的本性了,都已经落到有污染的识,八个识都是污染的,染污,不是一尘不染的清净原来的本性。这个又涉及到到底是,像《大乘起信论》讲的性,天台有讲性具,这个都很复杂,讲到很细微的地方。有善有恶,性里头有善又有恶,或者是无善无恶,看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什么样的角度来谈。其实佛法它本身是圆融的,只是有时候看你从有的角度,还是从空的角度,从缘起的角度,从性空的角度,其实是都不冲突,冲突了是我们自己没有读通,它本身都是圆融的。

所以这个天地之性跟气质之性,讲的就是先天跟后天,一个是本性,一个是习染。后来这个天地之性,朱熹把它转化成一个名词,叫做义理之性,所以他讲的义理之性就是比较偏善良的。所以张载原来讲说,先天本性就是善的来源,而后天的习性就是恶的来源。

我们读宋明理学的这些著作,最大的困惑就是他们的用词用语很不容易掌握,又是气质、又是理、又是气,理气一元、理气二元,宋儒用的这些名相,明儒用的名相,到现代新儒家用的这些名相,光这些名相我们就会搞得满头雾水。跟佛学名相类似,也是唯识宗的名相,天台宗的名相,华严宗的名相,或者般若空宗的名相,光为了这些名相你常常就会弄得……其实很多是异名同实,名称不一样,可是它指射的是同一个东西。譬如说实相、涅槃、般若、佛性、真如等等等,有时候讲的都是同一个概念,你如果没有融会贯通,常常就分不清楚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回到我们刚刚所讲,要调驯气质就是,简单讲一句话就是去恶向善,把我们后天的一些染的不良的习气,佛家讲的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统统都给它调伏。你要断惑,当然是断惑的功夫不容易,现在是讲调伏,佛家来讲就是叫伏惑,先给它伏住、降伏住。净土宗的方法就是带业往生,先降伏它,先调伏它,然后带着这些见思惑到极乐世界去,断惑就容易了,那叫带业往生。

所以这边我们也只是讲调驯气质,调驯这些习染、这些习性,然后去恶向善。所以三般要紧,第一个,先降伏你的私欲;第二个,先调驯这些习气;第三个,“要跳脱习俗”。习俗这里头我们就必须要先做一个前提,就是要分辨。我们一般会把礼俗合起来讲,实际上礼是礼、俗是俗,有时候礼和俗,礼俗,习俗当中也有一些是属于礼节,但是有一些习俗不属于礼的,只是一般的风气、习惯,如果没有分辨清楚的话,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很难遵从。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做礼。各位在准备这个资料的时候,我建议你们去查汉典,对不对?那是因为现在电子工具的方便,早期没有这些电子工具的时候,我们就是用那一些纸本的工具书。但是做传统思想研究的话,有一部很重要的,叫做《经籍纂诂》,经籍,经典、典籍,纂就是编纂的纂,诂就是训诂的诂,《经籍纂诂》,清朝阮元编的,这本书对我们研究古代的这些典籍很重要、很有帮助。它就是把所有的经典里面,针对某一个字,譬如说仁,仁者爱也,仁者慈也,仁者厚也,仁者什么什么什么也,光这个仁,你去翻那个《经籍纂诂》,不晓得几百个,就是出现在历代的典籍里面的,有关这个字的解释,统统都把它编纂在一起。同样的,你如果去找礼这个字,对礼的解释太多太多了,我这边只简单列三个。

礼者,理也,就是合理的。所以它跟这个习俗差别,有一些习俗他不问你合理不合理,譬如说台湾结婚要送早生贵子,早,枣子;生,竹笙;贵,桂圆;子,莲子,那是谐音的关系。还有一些习俗,医院电梯三楼上去就五楼,为什么没有四楼?医院不能有四,病房,你看一二三,跳来就五,三之一、三之二、三之三、三之五,就把四都避开了,怕死。这有什么道理?没什么道理,就叫习俗。

第二个叫做节,礼者节也,要有节制,不是漫无节制。譬如说我们的鞠躬,一般人四十五度那算很标准了,你来个九十度,差一点撞到桌子,过头了。看情况,你如果是很真心的,大家接受你敬礼的人也过得去;你如果逢人都九十度,逢人都九十度,是不是有真心就不知道了,受礼的人也觉得不知道如何适从。过跟不及有时候都要检讨,人家四十五度,你就点个头而已,那叫不及;人家四十五度,你九十度,这也很突兀。所以那个节就是要刚刚好,不超过,也不要不及。

第三个,礼者履也,刚才说的那个履。履本来是名词,是鞋子,鞋子是穿在脚上,脚是在走路的,然后再引申为行、实践、履行,这是法律名词,履行什么什么义务。

我们就取这三个解释来看看这个礼。行,实践就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人的行为,这个人很有礼貌,你的行为守礼,这个是个人的行为;另外,第二个是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古代每一个朝代,建国以后,第一件事情就叫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制定礼,礼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清代的礼、明代的礼,礼法,就是法律,礼后来演变成法。这个问题有很多要分析的,礼演变成法。现在都是我们就按照法律来了,你违背礼不会怎样,人家只是批评你;你违法了就会被罚、被关。

所以古代就是五礼,吉、凶、军、宾、嘉。记得去年讲过,从后面讲过来,嘉礼是什么?嘉礼是什么?婚礼。宾礼?国际礼,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部有一个叫礼宾司,宾客、贵宾、来宾,讲的都是外宾,国与国之间的宾礼,相见之礼。再来,军礼不用讲了,军队里面的阅兵或者是什么大典。凶礼是丧礼。吉礼?摆在最后一个讲,就是先讲嘉礼,否则现在很多人看到吉礼说婚礼,已经不是婚礼了,婚礼是嘉礼,吉礼是什么?祭祀,是祭祀之礼。这些都是典章制度,所以叫做五礼。

综合上面这一些,我们来为这个礼下一个定义:第一个合理的,第二个有节制的,然后个人行为或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这就叫做礼。简单、扼要,好像写物理的公式定理一样。

你按照这样去检视看看,习俗,习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气、民俗、习惯、忌讳,你要看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节制,是不是国家社会把它变成典章制度。有些是个人行为没有错,这些风俗、习惯、忌讳,那只是一个习俗。所以我们不要被习俗绑死,要跳脱出来,看看它符合不符合礼的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让、就是节、就是合理,而且是可行的。所以不要讲到礼俗礼俗,这是礼俗,你就不敢动,你就百分之百顺从,这就跳脱不出来了。所以第三个要紧,要跳脱习俗。这个例子太多了,举不完。

总之这三件事情,降伏私欲,就是从克制自己的欲念开始;再来,调伏那些种种的一些习染;最后要跳脱习俗。这样你求学,最后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学以致用,否则变成书袋子,书袋子后来叫做书呆子,都一样。

再来,“百尺竿头”念一下。

学生:“百尺竿头进步。钻天巧智多才。饶你站得脚稳。终然也要下来。”

老师:这两则比较简单,我们看一下就可以了,时间也差不多了。“百尺竿头”原来是指桅杆,桅杆就是船,船挂那个帆的竹竿,或者是说杂技那个杂耍,不是有一种很长的竹竿,人在上面挥舞,在上面活动的,那个顶端。百尺竿头,你都还可以再进一步,比喻极高的官位还有功名,或者说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再来是“钻天”的巧智,钻天是极力钻谋,你能够连天都能够钻得上去了,你那个机巧谋略的聪明才智,我们叫做世智辩聪。再怎么机巧,再怎么样聪明,再怎么样多才,“饶你站得脚稳”,任凭你、尽管你,在百尺竿头你站得脚再怎么稳,终然也要下来,到最后你还是,那只是表演时候你踩上去,表演完了你还是要下来。这讲什么?持盈保泰。满了就是要溢出来,月满了就要亏,满月十五以后又十六,然后渐渐就到了三十。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自满,要居安要思危,没有永远的得意,没有永远的顺畅。

最后一则,“莫防外面刀枪”。

学生:“莫防外面刀枪。只怕随身兵刃。七尺盖世男儿。自杀只消三寸。”

老师:“莫防”,莫就是不要,不要只顾着提防外来的那一些刀枪这些武器,你要担心的是,你自己随身携带那个短短的兵刃。后面再进一步补充,“七尺盖世男儿,自杀只消三寸”,七尺高的,堂堂魁梧的一个男子汉,别人还杀不死他,可是他要是自己要毁掉自己的话,“三寸”形容那个兵刃,短短的匕首,就可以自我了断。这一则在讲什么?不是在鼓励自杀,这个自杀是比喻自毁,毁掉你自己的生命、身家。一个小小的东西,就足以毁掉你的身家、财产、性命,你一生的成就、一生的令名,有时候就毁在一旦,毁于一旦。

所以有句话,这个是左丘明《国语》里面周语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要学好、要学善,像登山一样步步为营、步步维艰;可是要学坏就好像从山上滚下来,崩山一样那么容易。这一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你整个《小儿语》所讲的这些道理,学好不容易,要学坏太简单了,你把它当作总结也是可以。

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边。我们课程就到这边做一个结束,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