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去六天啦,
大家的粽子都吃完了吗
01
端午、粽子从哪来
大家可能会问,不就是屈原吗?
不不不,不是的。
其实,端午节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对!就是焰灵姬那个百越)(
天行九歌官方,记得给我打广告费!)它是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粽子虽然春秋之前就有了,但是它成为端午节庆食物是在晋代。
02
粽子成长记
东汉末年,人们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如上图所示)
03
关于北甜南咸
不知道为什么,嗜甜如命的广东,竟然人们爱的是咸粽!!!
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
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
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
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
(湛江蛤蒌粽图)
而与之相对应的北方甜粽典型——北京粽子。
它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面上售卖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04
恰粽注意
粽子,属主食,三餐可吃,早餐更合适。
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至卡路里。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在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需要注意的是:
粽子应趁热吃!!!因其主料为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在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
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
文字
小米
资料来源
百科、百度百科
编辑
珺翎
图片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