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三十日散记罗马尼亚经验与农村市场群的

偏方制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其实我们之前在为何近代奥斯曼被肢解后所剩无几,而清王朝仍能保持基本完整?等篇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但是这一篇写的意思,不在于重复上述内容,而是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一定的讨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都是典型的农业国,并没有什么出色的制造业,商业运输也不甚发达。他们也不是没努力过,但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这里我参考年左右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当时罗马尼亚等国的交通状态。多布罗加,也就是罗马尼亚现在的海岸线,加上一部分的保加利亚北部海岸线(亦即南多布罗加),就是整个多布罗加的范围,在最早的伏尔加保加利亚人迁徙到鲁米利亚后第一王国时期,保加尔人王国就囊括了整个多布罗加。但很显然,直到20世纪,这里的开发程度都很低,罗马尼亚最早发展航运的地带并非是沿海,而是内河,尤其是与奥地利、匈牙利等多瑙河中上游地带,因为你出海赚不到什么钱的,给俄国运输还是给君士坦丁堡?保加利亚都要比瓦拉几亚要强得多。商业成本就不一样。罗马尼亚当时输出的也就是木材和其他原材料,直到石油产业发展起来,这个方向才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但是与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的联系仍然很重要。

沿海地带的加拉茨、康斯坦察等最早的重要性远远不如普罗耶什蒂、雅西、克鲁日-纳波卡、蒂米什瓦拉。喀尔巴阡山将瓦拉几亚与特兰西瓦尼亚分隔开来,而间战时期的罗马尼亚铁路建设也呈现出这种割裂性。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的铁路各成一统,很少有能跨喀尔巴阡的铁路系统。更尴尬的是,贵为首都的布加勒斯特与克鲁日-纳波卡相比也很寒酸,要知道特兰西瓦尼亚虽然是匈牙利的地盘,但是远未达到京畿之地的程度,换言之,罗马尼亚原先的首善之地,还不如匈牙利的边疆地带。这不仅仅体现在市政建设上,工业上更是如此。罗马尼亚虽然在战后大力发展冶金工业,但是主要还是依托匈牙利在奥帖鲁罗苏、蒂米什瓦拉等地的旧钢铁中心,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铁路都不是孤立讨论的,而是作为这种钢铁工业对应物的指标存在的。

芝加哥也是这样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在美国宏大西进运动的背景中,铁路敷设成为西进狂潮的一个典型标志。铁路敷设、机车运输等等都需要高产能的钢铁工业支撑,而芝加哥就是输出铁轨和火车的中心。重工业生产本身并不是一个工厂、一片市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体系。重工业,顾名思义,是生产不同于轻工业商品的工业,轻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消费资料,而生产消费资料所需的机器的生产,或者说轻工业生产工具的生产,本身就是最基础的重工业。由此,重工业被定义为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产业间的一个互动体现的就更明显了。

轻工业时期其实也是有的,但是体现的不明显。从资本上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层级关系,是一种资本尺度下的体系;从行业上看,提供农产品原材料的农业和轻工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也是一种行业意义上的体系。到了重工业这里体现得就更明显了。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有一个产业上下游的关系,而资本上的关系倒不大,但是同属于一个资本体系之中,所以也受到金融资本的制约,而且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想,虽然定义是那么说的,但是重工业本身就不需要零部件了吗?显然不是,这些零部件算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所以轻工业和重工业在某些场合下是分不清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互补的,不单单是市场的关系,而且是相互提供产业链支撑的。这是第一层关系,体现的是商品的流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工厂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所说的银行一般仅指商业银行,而不涉及头部的金融集权阶层,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有的大公司会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发展额外的银行业务,而有的银行也会在设立后开展工业投资,德国美国体现得最明显。德国的重工业康采恩发展银行,而美国的商业银行热衷于同大工业资本组成金融工业集团。资本的体系流动性,这是第二层关系。

流动性的规律,其实之前我们也探讨过,比如说社会的赚钱机会最大的时候,流动性一定是最强的,但是社会上流动着的用于投资消费的钱,必然最终会趋于集中,因为不同的生产者或者市场参与者,自身的造富能力不同,在相同的市场流动性条件下,自然是其中最强者获得利益最多。所以社会流动性会逐步衰减,直到下一个周期的来临,流动性得以重置。资本体系和产业链体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为他们本身也是上述流动性规律适用的市场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以为,商品资本的流动性和货币资本的流动性,大体上也表现为与流动性规律相似的形式,但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说,康采恩有时会把轻工业和重工业联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甚或包含银行,所以当一部门出现一定的亏损,另一部门就能从超额利润中获取一部分补偿,用以维系整个体系的竞争力。重工业的经济意义也在于此。

喀尔巴阡山以东和以西的情形大不相同,虽然西部和东部貌似都有重工业——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钢铁产业和布加雷斯特的石化产业,但是情况很不一样。在瓦拉几亚,石油根本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几乎都是出口;而在西部,钢铁产品恰恰相反,几乎都用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建设。这意味着什么?特兰西瓦尼亚本身已经有了市场化的特点,而瓦拉几亚几乎没有,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石化产业和小农经济两者之间犹如鸡犬互不相闻的两界,这种尴尬境地在之前的海兴调查中就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展开。

道路的重要性往往被人误读,以往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很多地方修完路还是穷,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在路网密集的某些地区,其间的村庄还是穷得很。道路道路,道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很多人认为乡村得以发展的方法是靠发达城市的人不辞辛苦的过来旅游撒钱,或者很多大城市的商人主动到这里来购买农产品,你说这个可能吗?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任何道路本质上都是一种联系,飞机的航线、货轮的海运线、铁路线、公路线,哪一个不是为了联系而敷设的?不是我们提供了联系的可能,联系就能建立起来,联系从本质(哲学)上说,还是矛盾造就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主要方面,还要有一个次要方面,并且两者要有一个有机的联系,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整体了,修建道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所以事情办的事倍功半。

商业本身需要的是成本最低、机会最大,两者都是有效市场构建的根本重要的要素,两者看起来是并列的,但也是相互联系的。成本越低,吸引的客户越多,机会越大;机会越多,来往运输贩运的客户更多,这样运输成本也会在数量增多中被进一步均摊下去。道路也是这样一个意思。论边地的发展:输血无效,唯有授之以渔中我再次强调了我的观点,那就是加强县域城市群的发展,这个定位其实是不上不下的,但是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空间区域,也就是单个县域城市下辖的农村空间。他们也是有自身的经济特点的,这个特点不是说李家峪盛产枣子,而张王滩放羊,这是不对的。现代经济不能仍然用古代博物学的方法来考察,在一没技术,二没市场,三没资金的地方,我们不能给农村引入傻大黑粗的重工业,也没法搞什么直接的科研院所,靠旅游开发也是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全国只有一成左右的农村适合旅游开发,剩下的什么都没有)。那么商业资本积累就是唯一靠谱的方法。

县域下一般还会设立乡镇一级政区域,这样不全是合理的,因为有些行政方便的建制,在经济地理上就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原先abc三个村子本身是一个市场群(在集市经济下联系比较紧密的),结果在后来的乡镇划分中被割裂开来,这样就会打破正常的市场联系,导致交通运输成本就会被不合理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办公活动的交通线,在这里我们应该仿效县域城市群的建设方法,在农村中间也依据村史等资料探索原先有市场群关系的村聚落,或者说市场村群,我们不需要引入特别多的先进交通设备,而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运力工具。不比完全废止现有的区划,但在经济统筹方面,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群。

市场群的复苏和整合有以下几层内涵。第一,复苏,指的是依据传统历史上的市场关系恢复一些市场地域联合,主要指的是农村本身能生产的产品的销售网络;第二,指的是新条件下市场关系的地域联合,主要涉及的是县域市镇产品销售的商业网络;第三,一些商业关系比较发达、先进的村镇,率先“市镇化”的条件下,如何起到新的商业网络领导者地位,建构新的农村商业网络的问题。这三点是跨区划、跨阶段的一种动态市场发展关系。第一点上文已经说过了,第二点主要说的是轻工业产品的销售,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和现在这种新质的电子商业物流相黏合,但是不能完全依靠外在的这种运力构建市场,因为这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比如说完全依靠外部运力运输,到了这种毛细血管般交通复杂的乡间土路上就成了劣势,原先的运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很可能逆转,因为运输员根本不熟悉,即便熟悉也很耗费精力,还不如本地的农民自己运输;其次,当地原先从事村际运输的人员也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这是不好的。

所以构建运力高地(或者说运价低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如何恰当的实现全局最优化的系统工程,他只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一环,而非全部。不能说因为你构建这种联系,就让不少人失业,让快递公司亏本做慈善,这都是不能长久的。统筹的意思也整在于此。为什么一直强调要把农村融入市场体系?因为不融入市场体系和融入市场体系的效果真的不一样,融入市场体系,对于农村来说,产业倒灌的红利你能够收到,城市群的倒灌的红利你也能收到,所以同样有油田,青海茫崖油田并不能使周边农村普遍收入上升,而大港油田周边的农村收入状况就比附近河北省农村强。乡间的定期集市、跨乡镇乃至县域的运输队的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接受城市群倒灌而作的铺垫,把毛细血管发展好。

农村本身的运力-商业联系,自身就有微弱的倒灌效应;乡镇-自然村之间的运力-商业联系,将乡镇的轻工业产业倒灌和乡镇对乡村的倒灌双重效应也释放出来;再次,就是乡镇群本身的县域市场群,这样把县城的产业倒灌和类似的商业城市倒灌也释放出来。这样农村自身就承受了三层市镇倒灌与两层产业倒灌。如果更高远一层,就是不同跨地市的县域经济群之间的红利共享,这样农村就算不搞什么新产业,也能够比现有水平更上一层楼。在这样一个布局中,我们回过头来看县域经济,那就是工业的转移与承接了,这些资源就伴随着一定研发需求,在这样就可以在工厂附近的市镇化农村设置实验室或者配属与之合作的大专院校的分支机构,这样农村本地又从一个产业与商业红利倒灌的接受者转化为创造红利的正灌者。这些过程都是更长周期的。

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个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困境,就能更清楚的阐述了,按理说石油产业的红利会比单纯的钢铁产业要强,但是现实是罗马尼亚本部还不如匈牙利东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原因也正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