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啦!你还记得小时候赶圩的场景吗?现在的乡下圩天是怎么样的?跟着我们一起去乡下赶一场热闹的圩天吧!
赶集那一天,村里的人一定会起个大早,三三两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就会从远近不同的家中出发,边走边聊。都会在约定俗成的赶圩日子,这个时候的乡镇街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很多的地方,每一个月赶圩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1、4、7,有2、5、8的,当然还有3、6、9的,这个是按照每一天的日子逢尾数的来计算的。
以前大家都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圩上,在不大的圩上转好几回是为了买到心仪的生活用品。看到中意的了,直接就开始讨价还价,然后成交走人,最后大包小包带回家。
现在交通便利了,缺什么直接就坐车去集市上买了,所以赶集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生活用品,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也是家住在不同地方的老人偶遇熟人聊天的契机。
当然这么多人喜欢赶圩,那么它肯定是有特色所在的。
赶圩特色一:瓜果新鲜实惠
清早,老人们就会挑着自家的担子,大包小包的扛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来到街上的路旁占摊位摆摊了,风雨无阻。大家都知道这是老人自家种的,不止是新鲜绿色无污染,最重要的是实惠。
我记得儿时爷爷奶奶种了很多的西瓜、香瓜,一到了赶集的日子,家里就会特别忙碌。
赶集那天凌晨两、三点,爷爷就会挑着担子上田里去摘新鲜的瓜果,奶奶就在家里准备好大盆和清水,将爷爷带回来的瓜都给洗干净,把带着疤痕的瓜挑出来。等我起床的时候爷爷早就已经去集市上了,奶奶挑出来的有疤痕的瓜就入了我的肚子。
赶圩特色二:人生百态
圩上有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小时候跟着去集市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油炸粑粑,太久没去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卖这个。
剥好的蒜瓣特价处理,阿姨心动不已,可数量太多又很令人纠结。这样的画面在这一条长长的集市上,随处可见,绿色的食品大家最不用担心就是安全问题了。
这位爷爷想给孙子买十块钱的枣子,他已经走过了三个枣摊,甜度和硬度都不是特别满意,这家的枣终于让爷爷满意的点了下头。爷爷的牙口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强健,可为了让孩子吃上甜硬适度的枣,他一个枣摊一个枣摊的试过去。
赶圩特色三:老伙计们的交流场
来到圩上赶集的不只是为了赶集,更多的是为了遇见许久未见的老友,进行一番思想上的交流。
两位老人坐在自己的摊位前聊着儿孙的事情,话题有些沉重,但对生活的向往使得人愈显年轻。
三位许久未见的好朋友刚刚卖完了带来的蔬菜瓜果,蹲在一起聊着这些天遇见的奇闻趣事,惹得伙伴们都笑得合不拢嘴,倒是我过去打扰了他们,使他们带上了一丝拘谨。
今天带来的蔬菜卖完了,老人终于可以停下来喝口水歇息一下,旁边的老友说了什么他没听清,忍不住抬起头疑问的望着他,脖子抬起时的弧度刚刚好是扛起的生活压力。
赶圩特色四:不要票的儿童游乐园
每一场赶圩对孩子来说都是过节,在我们小时候能被批准跟着去赶集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件事了。
为此,我们可以放弃睡懒觉、大清早的就跟着去等车。
到了集市上一看,周围全是像自己一样跟着来的小孩子。大家都跟在大人身后,这边瞧瞧那边看看,哪怕已经来过很多次了,依然会觉得很新奇。
如果能像这位小宝宝一样,赶集的时候手里还可以拿着想吃的,那他在家里一定很受宠!小时候唯一敢大声喊出想吃的零食就是油炸粑粑了,便宜还管饱。不大的集市,包容了过节的孩子,年迈的老朋友,汇聚成了“人世间”这幅绝美的图画,三者缺一不可。
赶圩特色五:别处没有的特色
赶圩,最常见的,就是下面这杆称。都是熟人,乡里乡亲的也不怕人扣称,大家有时候还会主动开下关于重量土地玩笑。
两位老人家的年龄都已经不小了,但双方的眼神都依旧锋利,无形之中的厮杀之下才有了最终的斤两。所以,这一份枣是经过了成熟仪式的枣。
地上摆着的竹篓、簸箕、扫帚,都是纯手工制作,现在还会这项手艺的大部分是老人家了。
从竹开始处理,一项项工序,一丝不苟的进行,在时间和汗水的融合下,才有了这一件件摆在摊前的艺术品。记得小时候,奶奶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些里面寻找可以带回家的物件,扫帚是带的最多的一件消耗品。
剃头匠,这种在集市上摆条凳子剪头发的剃头匠,是最受老人家欢迎的。哪怕到了现在,他们最多也是收5块钱理一个发。清爽、干净、便宜,再加上一把剃刀,剃头匠所在的地方,就成了老人们聊天的圣地。
节省车费,小三轮车就成了老人们来回的最佳选择。转眼许多年,集市都已经大变样,唯一还没有变样的就只剩下这来往的三轮车了
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交通便利了,种种科技发展使得赶圩远没有从前那么热闹了,但不管怎样,每年的各种节日以及过年之前集市上依旧会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