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你知道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什么日子吗?
当然知道啦!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它的设立对于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呢!
说起万祥镇的市级非遗项目,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手工织带技艺啦!作为盛开于滨海农家民间的艺术之花,它传承了广大劳动妇女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民间技艺。今天,万万就带大家一起来领略万祥手工织带技艺的魅力吧!
手工织带技艺
—历史渊源—
手工织带技艺植根于民间,多年来与当地的家庭副业长期依存发展。万祥地区地处滨海,成陆时这里是下沙盐场二团下南甲的盐碱地。昔时织布、织带曾作为主要的家庭副业获取收入,因此,《钦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述:“男子耕获所入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已磐,(俗有六十日财主之称),其衣食全赖红女。”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万祥织带”创造了长期生存的空间,亦为“万祥织带”艺术的品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般妇女操起锄头种花育花、挑起经纱架子经纱、踏起脚车牵纱,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手工织带技艺
—工艺特色—
手工织带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种。
用于编织宽带的工具——“织机”,长约四米许,高约两米多,织机尾部有一绞盘状“缴花”,“缴花”上卷着一捆“经线”,其线头穿过网须状的“综头”、竹丝状的“筘”,绕于“眠轴”,布机上还有一个关键的编织工具“梭子”,由红木或黄杨木制成。下面有四个“脚踏”,联动着布机顶部的装置称“喜鹊”,织带人踩上“脚踏”,可使“布机”上的纱线作上下奇偶运动,通过双手牵动“梭子”中的“纬线”左右编织。编织狭带不用织机,只要一只竹制的“筘子”和“梭子”。
编织织带的主要流程为:摇筒管、经带、打筒管、绕纱、穿筘、编织。
要编织任何一个精致的图案,须经妇女们的一番匠心构思。手工织带款式多样、工艺精湛、图案各异、色彩绚丽,根据用途的不同可织出30厘米至0.5厘米阔狭不等的织带。所见图案可归为“条、块、花”三类。
手工织带技艺
—生活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到今天,手工织带技艺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帽带、裤带、鞋带、袜带;礼俗中新娘出嫁时的打铺盖带、被俏带、担盘带;日常生产时用的花带、蓬带、落索带;还有背小囡带等,运用广泛。
目前,手工织带技艺在沿海地区的婚嫁习俗中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根据万祥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女儿出嫁要用“枣子花”“万年青”等精美图案的织带作为铺盖的打包带以讨口彩、图吉利。用“枣子花”织带,寓意小夫妻婚后甜蜜,早得贵子;用“万年青”织带,意味着夫妻和谐、百年好合;用“如意”花、“吉祥”图的织带作担盘带,取意为婚姻如意、家庭祥和。过去,交通闭塞,妇女出行时用“回龙”图案的织花带,将小孩缚在后背,这种织带寓意“望子成龙、似龙腾飞”。
手工织带技艺
—经典传承—
万祥镇不断开拓非遗传承工作新路径,成立非遗宣讲团、开辟特色非遗图书角、创作织带文艺节目、创新织带作品、钻研织带新工艺等,努力让手工织带技艺推陈出新。
作为缔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乡里乡亲在一起织带的过程中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加强了交流,拉近了关系,增强了邻里相融的亲和气氛。现如今,在万祥镇的7个行政村,有一支10余人组成的手工艺传承队伍,她们定期开展技艺传承交流活动,无论是在工具完善、作品丰富的非遗陈列室,还是在非遗传承所,通过织机、带扣等工具,把这项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让匠心精神代代传承—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镇文化中心联合织带传承人共同开展“传承手工技艺守护匠人匠心”手工织带技艺传承交流活动。在对今年开展传承工作进行简要部署后,现场传承人一起交流研究织带“新技艺”——利用带孔的长杆把纱线全部整齐穿好,这种方式既节省了以往的经带时间,也大大提升了织带效率。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学习织机操作,市级传承人盛金娟现场对织机的各个环节和织带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本次活动营造了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以行促学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手工艺人间的技能互动,也让大家对适应新时代的传统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见解,让传承人对日后开展传承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博大精深的民间非遗文化需要我们的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承载了时代印痕和珍贵记忆,让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匠心精神代代传承。
I??WANXIANG
图文、视频:文化中心
编辑:传媒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