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林少华
今春,孤独的春天,一波三折的春天。孤独中的一波三折,一波三折中的孤独。往年春天去得最多的上海到底没能去成。好在,青岛校内线下讲座,一波三折而终于讲完;吉林乡下老家之行,一波三折而始得成行——终于成行,载欣载奔。“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以吹衣”?不,“山东健康码”“吉事办健康码”,外加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绿色、绿色、阴性……如此层层“加码”,过关斩将,好歹扑到乡居门前。
门前马兰花开了,蓝莹莹的,像蜻蜓,又像蝴蝶,看得见的乡愁;窗前芍药花开了,粉嘟嘟的,不是牡丹,胜似牡丹,闻得着的清香。不过,今年最吸引我的,是后窗的两株海棠:一株是海棠,还有一株也是海棠,拉开标准的“社交距离”立在后窗与篱笆之间。
这么着,我索性从书橱中抽出《鲁迅散文集》,翻到《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若是平时,我自然接着读下去。而此刻,目光在此驻留不动。蓦地,“孤独”两个字浮现出来。是的,尽管是两株,是一对、一双,成双成对,但分明是孤独的象征,或象征着孤独。自己当下心境使然?抑或和年来疫情有关?鲁迅的伟大之处也许就在这里,就在于常读常新,总让人有新的感悟,新的解读。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据华东师大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介绍,就连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也怎么都无法解说这两句的巧妙——为什么不说墙外有两株枣树,而偏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岂不是啰哩啰嗦的废话、车轱辘话?专家们说的也云遮雾罩莫衷一是。有人说是表达兄弟两个(一个是周树人,还有一个是周作人)失和的悲伤,有人说是象征作者不畏对手勇于抗争的战斗精神,有人说意在暗示当时死气沉沉一片凄凉的社会状况。也有人索性说是名人的随意、文豪的任性,故作惊人之语,以便博人眼球。韩寒也不甘寂寞,发表一家之言:“说真的,谁知道鲁迅写他家门前有一棵枣树还有一棵枣树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说写了一棵以后忽然记起来还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断定,因为我不知道。”喏,说来说去只有一个像是结论的结论:“想玩票呢!”
可是我、此刻的我要说,这分明是鲁迅关于孤独的形象表达。是的,如果说屈原是古代最孤独的诗人,那么鲁迅则是中国现代最孤独的作家和战士,因了他的拒斥俗流,因了他的精神“洁癖”,因了他的士子情怀和使命感。“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无他,此乃他自身的写照:除了鲁迅,还是鲁迅,舍我其谁,别无他人,别无其二。一种悲壮的孤独感!
再看下面的描写:“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紧接着重复一句:“他们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这里,枣树叶落枝现,形销骨立——岂止孤独,简直是孤绝。再往下看:“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喏,即使处于孤绝状态,也还是傲然挺立,斗志昂扬,直刺天空,非要刺死他不可,无论那里有多少蛊惑的眼睛。于是,孤绝又变成了孤高。如此这般,鲁迅通过这两株枣树,由孤独而孤绝,由孤绝而孤高,完成了一种别样的自我写照。难怪鲁迅的同乡木心(木心是生于乌镇的绍兴人)称赞《秋夜》开头这两句是“天才的迸发,骤尔不可方物”。
顺便说一句,村上春树看过鲁迅,他这样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同时认为鲁迅的阿Q具有“‘一刀见血’的活生生的现实性。”让我补充一句,两株枣树也具有“活生生的现实性”,使得鲁迅本身的孤独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