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里枣子梨子叫什么,有人为此专门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代约多首诗歌,所以,又称为《诗三百》。自《诗经》诞生以来,中国历代对其都极其推崇,因此,将其列为“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

孔子对于《诗经》,是极为赞赏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可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啊。具体说来,孔子是希望弟子们全都认真学习《诗经》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习《诗经》,有很多的好处,在《论语》的《阳货》篇中,他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他不仅提出学习《诗经》可以使人净化品格,从近处说可以学着服侍父母,从远处讲可以学着服侍君主,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学习《诗经》的最基本的好处,那就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只可惜,古往今来,很多的读书人,都没有能够深刻体会到孔老夫子的苦心,他们往往会钻牛角尖,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直读得目昏耳聩。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如何能懂得《诗经》中的真味呢?因为,《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诗歌,都是来自于普通劳动者啊。

倒是我们邻国日本,有一位叫做冈元凤的,写了一本叫做《毛诗品物图考》的书,这是一本专门解释在《诗经》中出现过的动物与植物的书籍,分成了草、木、鸟、兽、虫、鱼等六个类别,图文并茂,广征博引,论述了在《诗经》中出现过的那些动植物的名称,分析了它们现在究竟都叫什么名字。

我对于这位来自日本的冈元凤君,自然是十分佩服的,不过,我对于他的分类却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想法,就拿植物来说吧,光光分成草本和木本,似乎没有什么意思,如果是我的话,对于那些在《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就把它们分成四类,蔬菜、粮食、果物和其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民以食为天嘛,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吃的东西,那是格外重视的,所以,完全有必要,将那些能够食用的果蔬单独拿出来列上一项。时下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舌尖上的中国”,好吧,舌尖上的中国,就从舌尖上的《诗经》先开始吧。

有了果腹之物,自然还应当有一些能够解馋的食物吧。不用着急,这些《诗经》里头都有,那里头还有不少美味的果子,足以让你舌头上的味蕾,好好享受一番。

在《七月》中有一句,叫做“八月剥枣”,《埤雅》曰:“大者枣,小者棘。”枣,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果物,那“棘”又是什么呢?可千万别以为那是“荆棘”的意思,“棘”也是一种枣,只是,比枣果实小一些,我们现在一般称其为酸枣树。

如果你嫌枣子水分不够,不好吃的话,那么梨子你可喜欢呢?只不过,在《诗经》的时代,可能还没有我们现在那又大又甜的大鸭梨,准确地说,那种梨子,应该叫山梨,比我们现在见到的梨子,要小一些,口味要酸一些。你若问它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它来自《晨风》,名字叫“檖”,“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您可不要小看了它,这首诗的作者,可是用“檖”来起兴,看见了“檖”,就想起了久未谋面的君子啊。

如果您对水果吃腻了,想再来些干果解解闷,行,《诗经》也可以满足你。在《定之方中》中有这么一句,“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这榛和栗,那可都是让人味到香味就会流口水的美味啊。而且,它们直到现在,还被我们叫做榛子和栗子呢,时隔千年,名字居然几乎没变,还真是了不起啊。

栗子俗称为板栗,在上海的街头,每到栗子成熟的季节,都能看见有卖糖炒栗子的小贩,那香气,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而榛子呢,它的果实比栗子稍微小一点,但是口味一点也不差啊,放在嘴里一嚼,就会口齿留香。

看到这里,是否有人会像我一样感叹啊,《诗经》中竟然描写了如此多的蔬果食物。不过,也许有人会发问,这么多形形色色的诗歌,都是怎么收集起来的啊?

的确,《诗经》中的诗歌,内容题材相当广泛,描写蔬果,这其实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小部分。《诗经》的主要内容,有歌唱劳动,抒发劳动中的欢快的诗歌,如《芣苢》;也有痛诉强迫劳动的痛苦,诉说自己不幸遭遇的《七月》;有歌唱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的《硕人》;也有诉说不幸婚姻的弃妇诗,如《氓》;还有很多痛诉荒淫无道、贪婪残暴的统治者的诗歌,如《硕鼠》;当然,也有描写朝廷政治的诗歌,如《鹿鸣》……

对于这些诗歌都是怎么搜集、整理、编纂起来的,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两种说法。

首先是王官采诗说,据《孔丛子》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左传》,在《左传》中,将这些前往各地采集民歌的使者,称为“行人”,他们每到达一处,便振动木铎,在路边采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诗歌,回到王宫之后,献给太师,然后校准音律,演唱给天子听,使得“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此外还有一种是公卿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于是便下令让各诸侯献诗,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以上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现在恐怕是无法考证了吧,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诗经》中的诗篇内容广泛,它的创作者也是形形色色,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阶层,或者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的优秀诗歌,都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

没错,都说是“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舌尖上的滋味,肚腹中的感受,这就难怪了,所以《诗经》才会常常拿那些蔬果来起兴、作比啊。让我们都来欣赏《诗经》吧,感悟这千年之前先人的智慧,对于《诗经》的赏析,不如,就从舌尖上开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