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问对槲寄生桑寄生欧寄生

本草问对:槲寄生、桑寄生、欧寄生

桑上寄生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南朝《本草经集注》说:“生弘农川谷桑树上”,“弘农”为河南省灵宝县北,该地产槲寄生,并不产桑寄生。唐代《新修本草》又说:“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唯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如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肌,茎粗短。”苏敬所提及的“虢州”也就是弘农,说明此时的桑上寄生也是槲寄生。但是因寄生原植物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寄生。如《本草经集注》说“方家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随其树名之。”《新修本草》也讲“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蜀本草》载:“按诸树多有寄生。”尽管如此,唐代苏颂《新修本草》说“唯桑上者堪用。”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也说“古人当日惟取桑上者。”也就是讲古人认为只有桑树上的寄生可以入药。古人以槲寄生做“桑上寄生”使用,一直延续至明代。明代《滇南本草》中记载“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因云南并无槲寄生,仅有桑寄生。所以此时也就有了桑寄生混为寄生使用。《本草纲目》中的寄生既有槲寄生又有桑寄生,李时珍未能将二者明确甄别开来。可知,明代以前桑寄生原植物主流是寄生于桑树上的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ar.)Nakai,明代后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也开始入药使用。桑寄生的药用源流大致如此。

桑上寄生,《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言:“主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说:“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杨时泰《本草述钩元》则说:“诚如缪氏所云,不寒不热,可以疗虚也。至于血热之治,殊未然,但可以言桑耳。”徐大椿《药性切用》:“入肝肾而除风理湿,壮骨强筋,为腰膝痛痹专药。”后世本草力求格物致知,采用传统性味归经学说诠释其原理。经验认为槲寄生与桑寄生功效相仿,都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槲寄生长于补,桑寄生长于通,各有侧重。现代研究发现,桑寄生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抑制变态反应作用。此外,萹蓄苷、槲皮苷是桑寄生药效效应的代表性成分。桑寄生水煎液增加大鼠的骨密度,提高血清中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含量,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桑寄生的多靶点效应叠加在一起使的桑寄生呈现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萹蓄苷在肾中吸收程度、强度均较大,槲皮苷分布偏于肾、肝,这应该是古人所说桑寄生归肝肾经的“奥秘”。现代槲寄生也有新的功效及应用,槲寄生提取物作为天然的抗癌药物在欧洲被应用已有几十年。此外,槲寄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日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