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40年巨变罗江65岁枣农代言贵

四川新闻网德阳8月28日讯(记者周鸿摄影报道)在罗江区蟠龙镇,连绵起伏的山丘被一片果林覆盖,青红相间的贵妃枣便藏身其中,压弯了枝丫。眼下正是贵妃枣收获的季节,村民们在林中忙着采摘,然后发往各地,让外面的人共享这丰收的味道。

然而在以前,这里只有几百株的老枣树,但经过20多年,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区2万余亩,枣农及业主大户余户,核心区面积余亩。年全区枣果产量吨,产值1.04亿元,农副产品销售万元,核心区枣农人均纯收入超过2.4万元,今年预计枣果产量超过吨,产值1.1亿元。

村民们心里清楚,是贵妃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因此在65岁的枣农米运达看来,种枣树“大有搞头”。

路边摆摊的枣农

 65岁村民代言贵妃枣

自言种枣树比当公务员安逸

“曾经枣树毁在了我手上,不过枣树也在我手上发展起来的。”8月27日,在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暨罗江第十三届贵妃枣采摘节活动上,米运达当选为贵妃枣的代言人。在他的回忆中,村里的枣树有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有数百株的老枣树,直径足有1米左右,然而村民们却将这些枣树砍了。说起砍枣树的原因,米运达说,是为了不饿肚子,然后砍掉枣树好种上粮食。于是,在他的带领下,种枣树的地栽上了水稻。

粮食多了,大家不再饿肚子,但是想要改善生活,手中必须得有票子。“后来枣子可以卖到5元/斤,比肉都贵。”米运达开始琢磨着是不是可以重新栽上枣树。虽然大树已经被砍,但是有从根系发出的小枣树。

于是,米运达将这些小枣树重新栽种。年,适逢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罗江抓住机遇,在这片小山丘开始大量的种植枣树。其中,蟠龙镇宝峰村被列为重点,树种上选择出本土特有树种—“贵妃枣”,经母树选优、科学试种后,在该村栽植培育余亩,打下枣产业发展雏形。

枣树规模越来越大,种植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目前,罗江枣树已经发展到2万余亩,枣农及业主大户余户,核心区面积余亩。年全区枣果产量吨,产值1.04亿元,农副产品销售万元,核心区枣农人均纯收入超过2.4万元,今年预计枣果产量超过吨,产值1.1亿元。

“前几年,有一个村民数钱都数的睡着了,第二天起来床上全是钱。”在米运达眼里,一颗小小的贵妃枣就是村民们致富的宝贝。村民们的枣树少则几亩,多则十余亩,甚至数十亩。米运达尽管已经65岁,但他仍然种植了10余亩的枣树,一年纯收入也能达到10万元以上。另外,还租下了20余亩,专门用来改良品种。他认为这“比当公务员还安逸”。

 贵妃枣产业发展

改变村民生活 改变乡村面貌

产业发展同时带动了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回家种枣、创业,枣农由此住上了新房,开上了轿车,生活越过越红火,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

枣农刘继怀获得一等奖

宝峰村村民刘继怀就是其中一位。8月27日,他在贵妃枣采摘节上因为种出的贵妃枣品质更优而获得第一名,还领到了一笔5万元的农资费用。目前,他家15亩左右的枣林,年产能达到4万斤,每年能给他带来10万到12万的纯收入。

“以前我也是在外打工,年每月工资不足元。”刘继怀回忆说,后来遇到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好政策,于是村里就开始种枣树,每亩还有补贴。自己也就回家专心的发展枣子产业。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刘继怀的家境因为贵妃枣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自己和家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住房也由以前泥巴墙青瓦房,变成了现在的3层小洋房。年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年,又买了一辆;在今年,又换了一辆新车。一辆用来运货,一辆用来出行。

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完善的设施可供村民娱乐健身……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自身的变化,还有这里的村貌。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余万元,提升基地生产水平,完善基地景区化建设,助力三产发展。坚持“以果为媒”,开启“产业果园+休闲观光+生态文化旅游”模式,成功举办“枣子节”已达12届,每年枣子节吸引游客10万余人,在展示了罗江地域特色产业、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同时集聚人气、带动商气。

曾经那个山高缺水,靠天吃饭,生态脆弱的宝峰村已经消失,如今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遍山枣林、交通方便、村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现在我们村正在开展四好村建设,还要打造5A级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过两年还会更加漂亮,到时一定要过来耍哦。”刘继怀热情的发出邀请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201.html